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13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法制报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之我见_江苏法治报_2025年02月13日A07

日期:02-13
字号:
版面:第A07版:法学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既有未成年人心智发育相对滞后的因素,又有家庭与学校关爱引导缺失的因素,还有不良网络信息影响的因素,此外,综合防范手段偏弱也是重要原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措并举、合力攻坚。

从早立德树人,筑牢思想根基。家庭与学校始终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阵地,也是帮助未成年人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主体。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与陪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倡导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增强孩子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学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培育,切实加强未成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法律法规教育,更加重视素质教育考核,引导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这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所在。

立足源头治理,规范信息传播。良莠混杂的信息对未成年人心理与行为影响巨大,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鲜明的网络化特征。必须加强未成年人的网络准入门槛管理,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的平台,严格限制权限,严格身份认证和平台内容审查,严格保护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严禁文化娱乐场所向未成年人提供和传播淫秽、暴力音像制品、图书等,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歌舞厅,加大对宾馆、网吧、酒吧、密室逃脱等场所的检查力度,强化经营者法治教育。对各类新媒体尤其是未成年人喜欢的社交软件,动员全社会参与举报不良信息,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

注重关爱帮扶,形成预防合力。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及民政、卫健等部门联动机制,依托公安大数据,搜集未成年人心理、行为严重异常线索,及时分类,分流处置,提前介入,防患未然。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部门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主动支持并参与学校组织常态化法治教育,创新教育方式,使普法内容更有针对性、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民政、教育、妇联、共青团、残联、关工委等单位,针对困境与孤独未成年人,开展心理疏导、帮困慰问、结对关怀,防止这类未成年人由失管变失足。网信部门加强自媒体自律管理,加大网上监测与整治力度,确保网络空间四季清朗。法院在审判未成年人犯罪中,既要体现惩戒处罚,又要体现挽救教育,尽可能避免未成年人被贴上犯罪“标签”。检察机关在办案监督中,也要做到罚当其罪,注重标本兼治,并联合相关部门、社会力量,打造综合性观护基地,建立“政府支持、司法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帮教模式。

建强专业队伍,提升工作质效。重视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的培养与储备,不断提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协同健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矫治机制,下决心培育一批专门学校、司法社工、专业社会组织,配合搞好矫治帮教工作,特别要发挥好司法社工组织作用,协助开展社会调查、心理干预与危机处理,帮助专业人员准确研判未成年人的罪错形态,进而提升工作处置的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