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铁路电子客票“纸电并行”过渡期结束,从今日起,全国铁路将全面实行电子发票制度,这意味着,让很多人熟悉的纸质火车票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小小车票“材质”的变化,不仅见证了铁路技术的进步,更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现场
打纸质票的人不少,多数人只为珍藏
9月30日,南京南站内,仍有部分旅客在自助打印机前打印纸质车票(纸质报销凭证),这成为纸质车票时代的最后一幕。“我很喜欢打印车票,觉得很有纪念意义。”正在打印电子报销凭证的马先生笑着说。当得知当天是纸质车票的最后一天,他表示:“那这张票更有意义了。”
南京一家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企业管理层赵鸣先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公司车票报销可以轻松通过12306开具电子报销凭证,但他中午专程赶到售票大厅,将近3个月出行车票一一打出来,“有20多张,会永远收藏。”赵鸣说,每张车票都是他创业脚步的见证,一张张收集起来存在相册中,对创业者来说很有意义,更是一份珍贵的记忆。
“从实际操作来看,纸质票既有乘坐信息,更是一张报销凭证,直接张贴在报销单上就能直接完成了。而电子票在申请报销凭据后,还需要打开APP,申请办理报销,随后要在邮箱中查看报销电子凭据,打开电脑和打印机完成下载及打印过程。”一位外贸企业刘女士经常到浙江省出差,她把9月份10多张车票信息相继打出来,“电子票整体是环保的,自己还是非常支持的。”刘女士说。
各方说
从排队到指尖:订票查票都“省事”了
从窗口排队、电话订票、代售点购票,到动动手指即可完成线上购票,车票的电子化方便了人们出行。“现在,我们在车上实行差异化车票查验。不再像过去那样逐人核对车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南京客运段高二车队负责人介绍,这种方式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更减少了查验过程中对旅客的打扰,让乘车体验更舒适。
该工作人员说,“虽然客流量不断增加,打印纸质车票的人却一年比一年少。”这也标志着电子客票已经真正融入大众出行生活,成为“主流选择”。
从珍藏到回味:车票承载着“暖记忆”
无论是作为情侣间的爱情见证,还是收藏爱好者手中的珍贵回忆,抑或报销人员必需的凭证,对于许多人而言,纸质车票不仅是出行凭证,更是情感的载体。
“纸质车票是旅程的见证,是记忆的载体。正在托外地朋友帮我多打一些纸质票。一些边远的小站还在用红色票,更成为车票收藏族的心头好。”对铁路爱好者胡鸿猷而言,9月30日注定不平凡。据介绍,自2008年起,他便开始了火车票收藏之路。“最初用卡包装车票,一本小卡包能收纳好几年的行程。上大学后出行频繁,就换成了专用票册。”他发现,近年来使用的蓝色磁介质车票容易褪色,于是创新地使用装小物件甚至奶茶的透明袋保存,有效延缓车票褪色。“套好透明袋后,我会小心翼翼地把车票放进专门收纳铁路相关纸质物件的柜子里仔细保存,也会时常拿出来看看。”
很贴心
为部分旅客群体增加线下申请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老年人、脱网人士等不便操作的旅客群体获取电子发票,铁路部门增加线下申请渠道和购票(代办)人开具服务。旅客凭购票时使用的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并获取“扫码开票单”后,旅客本人或委托他人使用铁路12306APP扫描“扫码开票单”上的二维码,根据需求补全相关信息通过核验后即可开具电子发票。
从硬板到云端:不只是技术更新,更有温度
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硬板票是出行的标配。一张5.7厘米长的硬板车票,攥在手里就像攥着“远行许可证”。1996年末,软纸车票逐步取代硬板车票,登上历史舞台。随着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中国迈入“动车时代”,安全性更高的磁介质车票开始普及。2020年6月起,电子票“全面上岗”,乘客凭借有效身份证件“一证通行”,真正进入无纸化时代。2024年11月1日起,我国铁路客运开始推广使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为了方便旅客和单位,铁路客运设置了过渡期,截至2025年9月30日。在此期间实行“纸电并行”方式,旅客仍可使用纸质报销凭证报销。
从19世纪末手工写的车票,到20世纪的电子售票机,再到21世纪手机里的“云车票”。一位铁路爱好者表示,车票从“看得见”到“看不见”,不只是技术的更新,更有着温度。从窗口排队到线上购票,从纸质凭证到电子票据,车票形式的变迁展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成就。这张小小车票,已从单纯的乘车凭证,转变为见证时代发展的“时光胶囊”,记录着中国铁路在科技赋能、服务升级与人文关怀方面的深度融合。
见习记者 王洁馨 南京晨报/爱南京
记者 黄阳阳 万博洋 摄影报道
车票形式的变迁展现了中国铁路的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