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布“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成绩单
日期:09-30
9月29日下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十四五”期间全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据了解,江苏近年来在生态环境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
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十四五”以来,江苏系统部署生态环境科研工作,累计投入财政经费5668万元,支持67个科研项目,带动社会配套投入近1亿元。组织实施了“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两项“双碳”专项重大示范工程,资助经费达4000万元。通过协同攻关,已完成21项新技术新工艺研发、15台(套)新装备试制,并建成多个示范工程。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累计建设了6家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3家工程技术中心,以及13家省级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17家工程技术中心。
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支撑精准科学治污
在太湖治理方面,江苏首创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光”“太湖之星”,实现污染底泥高效清除并减少二次污染。研发的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构建了130种以上藻类AI识别模型,将单样本分析时间从2~3小时缩短至5分钟,识别准确率超过90%。长江保护方面,高质量完成两期“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研发推广10余项关键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江苏率先开展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研究,建立覆盖全省域的“天-空-地-船”立体观测网络,并创新建立“1+13”省市联动科技支撑机制,有效支撑了重点行业污染物精准减排与季节性污染应对。土壤及地下水治理方面,研发的“移动式污染场地快速调查技术”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先进技术目录,大幅缩短了污染勘察周期。
智能装备广泛推广
监测能力跨越提升
记者发布会上了解到,智能监测装备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江苏生态环境监测实现智慧精准的脚步。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历经四代五款设备迭代,形成“硬件+算法+数据库”三位一体的全场景解决方案。环境DNA在线自动采集仪及智慧分析系统,实现了对环境DNA的连续、多通道、大体积采集,能够快速、准确、持续地获取水生生物的动态信息。水质指纹污染溯源技术将刑侦中指纹比对思路创新性应用于水污染溯源,实现了污染的早期预警和精准溯源,可在15分钟内完成一次溯源并自动留证。目前,该技术产品已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应用。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