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职业白领捧着温热的拿铁,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午后,年轻人端着冰镇的冷萃咖啡,驱散了久坐带来的疲惫;傍晚,自由职业者桌面放着一杯手冲咖啡,为灵感的迸发积蓄能量。
过去,咖啡是带有“小资”标签的精致点缀;而如今,它已深度渗透至办公、社交、居家等多元场景,演变为一种覆盖全场景的日常刚需。咖啡已从一种消费符号,蜕变为可品味、可融入的城市文化景观。
群雄并起,重构品牌新格局
咖啡在城市中成了都市白领的“每日必需”。巨大的需求催动着咖啡市场的蓬勃生长,“触手可及”成为城市咖啡的一大特点。在过去,想喝咖啡似乎只有星巴克等少数选择。而如今,瑞幸、蓝湾、比星等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品牌也纷纷推出咖啡产品,咖啡已变得随手可得。
这一转变,正是城市咖啡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缩影。写字楼底商、商场连廊、地铁站出口,咖啡的香气似乎从每一个角落漫溢开来,“随手买一杯”成了融入日常的轻松小事。
前不久,《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3133亿元,人均年饮用数从16.74杯提升至22.24杯。咖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几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城市咖啡店的变化。”职场人悠悠表示,以前,她更多的是在国际咖啡连锁品牌喝咖啡;现在,便利店咖啡、自助咖啡机以即时可得的优势成为更好的选择。
“周末到离家不远的社区咖啡店坐一会儿,看看书、写写稿,和朋友聊一聊。”自由撰稿人小琳说,“这比以前特意跑去咖啡店方便太多了。”
一店一韵,解码人文温度密码
真正让咖啡品牌“扎根”城市、走进消费者心里的,是其承载的情感联结与人文表达。在南京,有一批特色咖啡馆,以独特的运营理念将“温度”融入每一杯咖啡。
看法公式咖啡店以“无声点单”传递平等与善意,店员与顾客通过安静交流,让一杯咖啡成为温暖的媒介;晚风来信咖啡店则以“书信互动”营造情感角落,墙角的留言贴,记录着陌生人的悲欢与喜悦,也让咖啡空间成为城市情绪的收集站。
这些特色咖啡店早已超越“消费场所”的属性,成为许多人舍不得离开的温暖角落。
一景一画,扮靓城市风景
咖啡空间的美学,勾勒出新的城市风景线。ROCHO灯塔咖啡馆成为融入城市景致的样本,也是许多人心中的“江景治愈地”。每当傍晚来临,橘子海般的落日铺满江面,江上轮船缓缓穿行,温柔的光影流淌在整面落地窗上,将疲惫消融于广阔天地之间;而在秦淮河畔,一木家咖啡则以温润的木质美学静静伫立,窗外画舫轻摇,窗内绿意葱茏,默默定格了南京城里一个温暖而诗意的角落;虎目屋咖啡融合复古服饰、机车文化与露营元素,吸引着众多骑行爱好者在此相聚,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生活的重担,感受那份属于城市的宁静与温暖。
咖啡与城市的故事,也是人与城市的故事。从江边落日的惬意,到市井中的文化碰撞,再到艺术园区里的创意表达,城市咖啡店以“一杯咖啡”为纽带,连接起人与城市、人与生活的情感。
未来,随着咖啡店越来越多,主题越来越新颖,城市咖啡赛道还将绽放更多可能。咖啡的故事将继续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持续为城市勾勒更温暖、更多元的生活图景。
见习记者 王洁馨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黄阳阳 万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