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燕翎 谈必行 胡平
3月25日午后,京沪高铁常州北站外,樱花纷飞。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带头人樊李红教授一下火车,便马不停蹄赶往此行的目的地——新北合成生物产业服务专场活动现场。一路上的春和景明,更让他心生期待:由团队历经10年研发的抗菌修护敷料及凝胶项目,即将在当天签约,又一棵小苗将在新北合成生物的苗圃里拔节生长。
当天,“强链扩群·强基向新”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常州新北合成生物产业服务专场活动在常州高新区举行,包括抗菌修护敷料及凝胶项目在内的10个项目现场签约,推动更多“科技之苗”结出“产业之果”。
“从项目对接到签约仅100多天,常州速度令人惊叹!”樊教授说。去年深秋,当这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用材料技术亟待转化时,由黄和院士领衔的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向团队抛出了“橄榄枝”。一场产学研深度对接座谈会下来,常州成为樊李红教授团队的“不二选择”。
“研究院已经建成的中试平台、园区的配套污水处理装置,都能让入驻企业实现‘共享’,大大缩短了项目投产周期。”樊教授说,在政府专班的保驾护航下,项目迅速完成选址注册,常州将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总部基地。“借助常州合成生物产业链协同优势,团队在着手推进项目产业化的同时,还在同步申报二类、三类医疗器械认证。”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先后建成概念验证平台、中试放大平台及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汇聚了黄和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稳步布局13个省级以上合成生物研发机构,构建起创新链筑基、产业链协同、服务链护航、资本链赋能的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创新生态。
同样感受到“常州速度”的,还有佳惟达(杭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志友。团队孵化的重组人胶原蛋白项目,在全国多个城市考察后,最终决定落户位于常州高新区的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
“常州的产学研氛围非常好,政府懂企业,我们对在常发展很有信心。”潘志友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个细节:当常州高新区科技局带队前往武汉考察项目时,重组人胶原蛋白还处于实验室小样开发阶段。结果,在双方第二次碰面的时候,常州高新区就已经准备好了成套解决方案,场地推荐、园区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内容,高度契合项目在产业端的需求和痛点。“政府的执行力太强了!更重要的是,常金控集团和南师大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很快就决定对项目进行投资,解决了企业创立初期的发展资金难题。”潘志友说。
从“创新浓度”到“服务温度”,常州高新区还依托“链上有约·邻里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系列活动激活集群效应。在当天的活动现场,4名合成生物领域专家和企业家、上交所嘉宾,面对面进行了产业对接交流分享。“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科技镇长团将整合高校资源,通过搭建赛事平台、助力项目申报、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赋能常州高新区产业创新。”常州市新北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常州市合成生物及新材料产业科技镇长团团长郭宇星说,近年来,科技镇长团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区内多家合成生物企业完成项目申报,“在此过程中,高校科研人员可以帮助企业梳理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方案,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未来,常州高新区将以合成生物产业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标杆产业,持续打造高品质科技园区、发展高能级创新平台、集聚高质量标杆项目、引入高层次人才队伍、提供高水平要素保障,推动“专利纸”转变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