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进
春光美好,人们纷纷走到户外。然而,生机勃勃的草丛中,也隐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前几日,胡女士带一岁的孩子在户外玩耍时遭遇虫子叮咬,孩子后脑勺留下一处黑点,他们急匆匆赶到市一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郑云燕仔细询问情况,并进行了皮肤镜检查,发现患者被叮咬处的黑点,正是春季开始多发的蜱虫,其口器已钻入皮肤。
此时,如果直接拔除,含细菌病毒的蜱虫口器易断落在皮肤内部。医生先用装满石蜡油的小瓶子倒扣在叮咬处,准备闷死蜱虫后再将其取下,但患者年纪太小无法配合,郑云燕转而先实施局部麻醉,再用镊子将蜱虫轻轻取出,并进行伤口消毒处理。蜱虫安全去除,胡女士终于放下心来。
“春暖花开,家长喜欢带小孩到公园、草地玩,蜱虫叮咬风险明显上升。”郑云燕介绍,“蜱虫是一种野外寄生虫,通常在草丛、森林等植被茂密的地方出现。蜱虫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叮咬后会钻入皮肤内,可导致多种感染性疾病。”
医生提醒,一旦发现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要及时到医院规范处理。此外,还要留意叮咬处是否红肿、疼痛,身体是否发热,必要时检查血常规。“小孩子个子矮,皮肤更容易和植物接触,到户外活动要穿长袖衣物。”郑云燕建议,“草丛少去,野外草丛尤其要避免。动物身上也会有蜱虫寄生,尽量不要让孩子密切接触。户外活动后回到室内,要检查体表以及衣物是否有蜱虫附着,及时清理。”
天气转暖,脸部过敏患者也多了起来。空气中传播的花粉、逐渐增强的紫外线,都会导致脸部过敏反应,轻则皮肤发红、出现小丘疹并伴有瘙痒,重则出现水疱、糜烂。医生提示,容易过敏的人近期出行尽量避开花粉浓度高的区域,外出时可佩戴覆盖面积较大的口罩,戴宽边帽,减少紫外线照射。回家后及时洗脸洗手,更换衣物。
此外,对于皮肤易过敏的人群,还要控制光敏性食物的食用。“如香菜、药芹,还有春季常见的苋菜、灰灰菜等。”郑云燕解释,“这些光敏性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所含的光敏性物质会进入皮肤,照射强光后会和日光发生反应,进而引发裸露部位皮肤的红肿、起疹、瘙痒等症状。如要食用,可以选在晚上吃,经代谢后可以降低光敏反应的风险。”还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对于过敏皮肤的治疗,医生提醒,涂抹激素类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都是可选方案,关键是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用量、科学安排用药时间,达到循序渐进的治疗效果。“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非正规渠道、成分不明确的药物,部分药物虽然宣传不含激素,但实际上激素隐藏在内,看上去‘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如果长时间外用,易导致用药部位皮肤变薄、多毛及毛细血管扩张。”
近日小万有些烦恼,他总忍不住要揉眼睛、揉鼻子,还有鼻出血症状。赶至市一院耳鼻咽喉科就诊,小万这才明白,自己患的是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干燥易破裂,加之打喷嚏、擤鼻涕时一直摩擦鼻黏膜,造成损伤、破裂出血。许多过敏性鼻炎患者,都是以鼻出血为首发症状来就诊的。”市一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薛海翔表示。经检查发现,小万的出血部位位于鼻中隔黎氏区,进一步检测血常规,排除血液系统疾病,但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意味着患者体内有过敏反应。
之后,小万遵医嘱口服抗过敏药物,辅以涂抹薄荷油滋润鼻腔,再以金霉素软膏修复鼻内黏膜,一段时间后,鼻出血症状消失,鼻内不结痂了,也通畅了许多,不再有挖鼻的冲动。复诊时,小万进一步完成过敏原检测,最终发现是花粉过敏,医生叮嘱他近期坚持鼻喷糖皮质激素,继续巩固疗效。
“千万别小看过敏性鼻炎。如果不加以控制,容易引起鼻窦炎、剧烈头痛、鼻息肉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气道哮喘,分秒之间危及性命。”薛海翔提醒,“过敏性鼻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季节性的,另一类是常年性的,前者以花粉过敏较为常见,后者多由室内尘螨导致,床具、头部皮屑中,都可能寄生尘螨。”
医生提示,近期过敏性疾病逐渐高发,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测过敏原。在针对性治疗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出门戴口罩和帽子、回家抖落外套上的花粉再进门,及时洗手洗脸、花粉飘散季关闭门窗。此外,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轻鼻腔内过敏原浓度、减少鼻涕,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注意,要用生理盐水,而不是普通的清水,和鼻黏膜保持相同的渗透压,这样才有效果。”薛海翔表示。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患者,还要注意家居细节。避免使用易生螨虫的棉花类、羽绒类枕头,尽量使用乳胶枕,可以选用具有抗螨材质的床笠包裹床垫。窗帘也以便于擦洗的塑料百页材质为宜,沙发可用木头材质,尽量避开布艺材质。床上用品要常用60度以上的烫水清洗,并在晾晒后拍打去除螨虫残留尸体。
有效诊治过敏性鼻炎,鼻喷糖皮质激素的规范使用也很重要。“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要避免用用停停,引发鼻黏膜处于轻度炎症状态。”薛海翔提醒,“药物喷鼻时要对着鼻腔的朝外一侧10°的方向,而不是对着鼻中隔,这样才能避免损伤,达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