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洋科技城
横林电子科创港
产业园旁转型升级企业在此聚集
□本报记者 孙婕 徐蕾
摄 影 王锐
通 讯 员 陈铭 李玉和 黄彬
在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常州经开区正以“链式思维”和“创新驱动”书写着产业升级的新篇章。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曾以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闻名,而今又以绿色家居、跨境电商、智能装备、汽车电子等产业强势崛起,成为“苏南智造新高地,开放融合先行区”。
从“苏南模式”的辉煌到“园区更新”的突围,从“蚂蚁雄兵”到“上市集群”,常州经开区用改革破题、以创新开路,走出了一条“链式发展”的升级之路。在这里,土地亩产论英雄,企业创新论成败,资本活力论前景。
国道经济带上的“双循环”突围
沿着312国道横林段驱车前行,横林镇的产业版图清晰可见:南侧新材料产业园内,慕林智造的智能电机生产线高速运转,百菲萨的金属再生技术国际领先;北侧电子科创港内,理研磨削科技的机器人研磨设备正调试下线,米克森搅拌设备等待入驻……这座曾以“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闻名的工业强镇,正以“绿色家居+跨境电商+新兴电子”的“三驾马车”重构产业格局。
作为“中国强化木地板之都”,横林镇地板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然而,面对国际市场波动和环保升级压力,横林镇并未固守传统,而是以“绿色+智能”双轮驱动,重塑产业竞争力。
“8天完成600平方米商业空间整装!”在杭州的一处顾家家居广场店,江苏朗生整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母公司朗生板材的科技积淀,将装配式整装技术融入家居店铺、酒店、医养等场景,打破传统家居“重生产、轻服务”的模式。“过去依赖地板出口,如今在国内重构市场。”企业负责人表示。
转型背后,是横林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集体觉醒:石塑地板、秸秆地板等2000余项绿色新品涌现,跨境电商产业园内B2B模式加速替代传统外贸,电子科创港则吸引20家“专精特新”企业跨城而来。
“这里,‘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理研磨削科技总经理何乖指着电子科创港的立体化厂房感慨地说。而不久后即将摘牌,位于跨境电商产业园的一处地块,将承载正航PET项目——应用一体化共挤微发泡新技术的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层高32米高的垂直工厂,让“工业上楼”不再是概念——原料从顶层智能仓储垂直输送,经中间层精密加工,最终在一楼完成跨境物流发运。这种“立体产业链”模式,推动横林龙头企业从B2B向B2C模式转型,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跨境电商日益成为横林外贸的新增长点。通过跨境电商,以地板、小家具为代表的横林特色产品,可快速直达全球终端用户,经济发展由此突破了地域限制。横林镇综合保障中心主任吴晓冬介绍:“横林镇电商产业发展大多以企业自发为主,在投资、厂房租赁、物流成本等方面压力较大,尤其跨境电商的资金回笼周期较长,横林跨境电商产业园项目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横林镇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中淘家居的生产车间,一块块环保板材经过数字化切割、压贴、封边等工序快速成型,成为定制化整装模块。江苏中淘家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加林表示:“优惠的政策、便利的交通和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决定入驻横林跨境电商产业园的重要原因,现在我在这里开启崭新的发展篇章。”她说,今年要在亚马逊布局电商窗口,进一步拓宽出海渠道。
“跨境电商产业园内,我们将以龙头企业引领入驻、平台载体共建共享为模式,打造集研发、制造、物流、仓储、检测和电商平台等综合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商产业示范园区。”吴晓冬表示,如今的地板企业凭借绿色升级和跨境拓展,正从“抱团取暖”走向“抱团闯关”。
“工改”重塑下的产业进化论
在横山桥镇万洋科技城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28.7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多层标准厂房即将拔地而起。这里的前身是亩均税收不足3万元的八方工业园,聚集着250家“危污乱散低”企业。而今,通过“破旧立新”,园区容积率从0.6提升至1.8,亩均税收预计突破30万元,致力于成为“向天空要空间”的典范。
“过去厂房矮小散乱,现在‘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万洋科技城招商经理张德贤介绍,园区已引入3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涵盖智能装备、新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常州市康捷特种无纺布有限公司购置6000平方米厂房后,计划新增年产3000万平方米湿法无纺布产能,年销售额将突破1亿元。
园区向新发展带动周边企业集聚。距离万洋科技城1公里内,聚集了常州市佳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州逸飞机械有限公司、天元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一批转型升级的企业。
逸飞机械董事长钱庆平告诉记者,从八方工业园搬出后,新厂房较之前扩大了3倍,企业的产品在激光打印机配件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建设的研发中心正致力于硒鼓铝材的轻量化创新。“用环保铝材代替铁材,材料虽然变轻了,但我们还要兼顾材料强度,保持产品性能稳定。每一分强度的提升都要历经数万次配方调整。目前铝材强度已达到原材料的3成,现在正朝着50%的目标冲刺。”
佳胜新材总经理王小英告诉记者,落地横山桥后,政府部门给予很多帮助,周边企业也抱团取暖,如今企业深耕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建有智能化生产基地,配备三大核心生产体系——热轧生产线3条、浸渍水刺复合生产线2条,针刺生产线6条,以及热覆撒粉、印花、淋膜、喷背胶等特种处理产线8条。去年,汽车内饰无纺布市场占有率突破65%,居行业前位。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每年保持2—3款新品的研发节奏。”王小英谈到,今年自主研发的特制高强高伸无纺布成功攻克汽车座椅异响难题;创新型顶棚基材实现免脱模剂生产工艺,为客户降低10%左右生产成本。
横山桥镇的“工改”逻辑清晰:通过“腾笼换鸟”“砸笼换绿”,将低效用地转化为高质空间。顺丰丰泰常州创智产业园整合物流场站,引入无人分拣技术,日均处理包裹量提升50%;恒耐·创智天地产业园打造全区首个“园区爱心托管班”,为企业留住人才;绿色涂料集聚区则通过“共享治污”模式,降低环保成本。
“园区更新不是简单的空间再造,而是产业链的重构。”横山桥镇副镇长缪飞表示,从“捡到篮里就是菜”到“精准引链”,园区正以“一个园就是一条链”为目标,推动产业从“低小散”向“高精新”跃升。
“放水养鱼”助力“蚂蚁雄兵”升级路
2月27日,常州经开区资本市场迎来年度首单突破,江苏慕林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成为区域年内首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智造基地,常州经开区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3月22日,全区累计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完成股改企业157家,资本市场“经开板块”初具规模。
“常州经开区的骨干企业大多脱胎于乡镇企业,面临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如今在资本赋能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彭佳元介绍,翻开常州经开区的上市“成绩单”,“科创高度”与“创新浓度”双提升,15家上市企业主要聚焦轨道交通、智能电机、汽车电子、光电材料、新能源装备等“四特三新三潜”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0%,2024年平均研发强度超4%,超全国平均水平。
“创新驱动下,硬科技企业扎堆突围。”彭佳元介绍,今创集团轨道交通装备出口60余国,其子公司今创机电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电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列;江苏雷利子公司鼎智科技通过北交所上市募资3.54亿元,建成8万平方米智能制造基地,助力人形机器人发展;祥明智能研发的IE5级EC风机应用于全球数据中心,并与日本企业合资布局工业机器人关节模组。与此同时,强力新材光刻胶单体打破国外垄断,长海股份30万吨玻纤产能位列全球前五。2024年财报显示,常州经开区15家上市企业盈利面保持90%高位,展现强劲发展韧性。
产业集聚效应同样凸显,常州经开区创新打造 “资本走廊+上市小镇”双核发展格局。潞横路沿线2.5公里范围内集聚3家上市公司、6家新三板企业,形成市值超66亿元的电机与轨交装备产业带;遥观镇以45平方公里面积培育5家上市企业,平均每9平方公里诞生一家,带动30余家产业链企业协同创新,总市值达295亿元,占全镇GDP的32%。项目牵引不止于此,数据表明,2023年全区96个重大工业项目中,三分之一由上市企业主导,纳税千万元级工业企业中半数已完成股改。这种 “上市企业牵引、产业链协同”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向高端化、集群化升级。
“‘实体产业+资本赋能’深度融合的产融协同发展新范式,离不开当地政府‘放水养鱼’式政策供给。”彭佳元说,截至目前,常州经开区已逐步构建“政策赋能+生态培育”双轮驱动体系,形成覆盖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及产业协同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网络。
“宋剑湖论坛+商学院+联盟” 服务矩阵累计开展48期专题培训;龙城金谷常经开会客厅以“基金+基地+产业”资本招商模式,推动3个总部项目落地。服务同步提效,推行“交地即发证”“容缺预审”等12项行政审批改革,龙鑫智能从签约到北交所直联挂牌仅耗时11个月。针对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常州经开区积极实施差异化培育方案,构建“冲刺层(1家北交所在审)—培育层(3家辅导备案)—储备层(2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三级上市后备梯队,通过“技术攻坚—资本催化—集群进化”路径,推动区域经济从单一企业上市向产业集群升级,实现城市能级提升的系统性跨越。
这里的故事印证了一个真理:当产业与资本深度耦合,土地集约与科创裂变同频共振,一座城市的能级跃迁便有了不竭动力。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在经开,每一寸土地都在‘生长’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