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王济远:中西艺术融合的先行者

日期:03-24
字号:
版面:第A04版:文笔塔 乐享       上一篇    下一篇

王济远(左图为自画像)

1932年,决澜社成员在上海合影。

印第安长者 创作年代未详(纤维板油画)

花繁锦簇 1961年(布面水彩)

风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纸本水彩)

骏马 创作年代未详(纤维板油画)

百合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纸本水彩)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史上,常州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著名者如刘海粟、谢稚柳,早已享誉海内外。而中国早期油画家之一、与刘海粟一起推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王济远,或许因为早年移居美国,很少被今天的国人知晓,即使在他的故乡常州,了解的人也不多。近日,“归去来兮——王济远绘画艺术展”在常州博物馆展出,展览汇聚了其各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70余件,将持续到4月13日。

王济远(1893—1975),江苏武进人,童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后就读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考入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与朱屺瞻、徐悲鸿等为同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油画科主任、副校长多年,是刘海粟推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助手。常玉、潘玉良等著名画家,都是他的学生。

伴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画家无论是学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大都不同程度地寻求中西融合,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折衷中西是近现代美术史的新潮流。王济远是其中的多面手,他深谙中国传统书画的笔墨之道,又长于西方水彩、油画,其艺术人生折射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的典型命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寻求突破,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维度中探索出路。王济远以“融贯中西”的笔触,在油画、水彩、水墨等领域开辟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是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重要推手、中西艺术融合的先行者。

1919年,他加入由江小鹣、丁悚等人发起,刘海粟为特别会员的“天马会”,后参与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倡导自由研究的风气,打破传统师徒制的局限,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王济远的艺术生涯与时代变革紧密交织。1926年至1931年间,他多次赴日本、欧洲考察,研习西洋绘画技法,吸收现代主义艺术的养分。回国后,他积极参与“决澜社”,倡导艺术革新,提出“革新中国绘画”的宣言,主张摆脱传统束缚,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这一时期的王济远,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大胆创新,还在理论上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抗战爆发后,王济远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中,举办义卖展览,募集抗战经费,足迹遍及东南亚。

1941年,他远赴美国,随后在纽约创办“华笔书画学院”,致力于传播中国书画艺术,搭建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美国多年,他除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外,还常与张大千、王季迁等旅美中国画家联合举办画展。他在纽约的家,也成为海外中国艺术家交流之所,如常玉访美时,就在他家住了几个月。

王济远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水彩画、油画与水墨画的创作上。他将笔下的中国画与西洋画融会贯通,中画有西、西画含中,展现出鲜明的跨文化特征。他的水彩画涉猎题材广泛,注重写生与情感表达。作品既保留了西方水彩画的明快色调,又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线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他提出“水彩画亦可视为中国画”的观点,强调材料差异不应限制艺术表达的共通性,尝试将中西绘画的意境与技法相结合。他的油画创作理念也是如此,虽然深受塞尚后印象派风格影响,注重几何结构秩序与色彩的独立表现力,但勾勒笔触亦喜融入中国书画的笔法韵味,意境追求中式的祥和宁静,突破了当时“中体西用”的二元对立观念,成为现代西方艺术本土化的先锋实践者。

移居美国后,王济远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尝试以西方绘画媒材表现水墨意趣,探索中西艺术语言的深度融合。晚年的画作更显随性洒脱,他以简练的笔触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展现出“无问西东”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其艺术探索的成熟与升华。

晚年虽漂泊海外,王济远仍以“华笔书画学院”为纽带,与张大千、潘玉良等艺术家共同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他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文化碰撞中寻求自主表达的缩影,以“独立之精神”开辟了一条贯通东西的艺术道路。他的实践证明,艺术的现代性并非简单的风格移植,而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早期油画家,很多于抗战前后移居海外,如常玉、潘玉良去了法国,蒋彝去了英国,他们的名字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再度为国人熟知。王济远则是去了美国,本次画展是他的作品首次回到故乡展览,诚邀观众共同走进这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