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小莉
4年融资4亿元!经过4年建设,中科爱毕赛思(常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常州高新区的一期、二期工厂全部建成投产。作为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司自今年起正式量产系列红外传感器产品。
“建设周期之所以长,是因为生产线的工艺流程极其复杂,从外延生长到芯片流片、封装测试,都由我们自主研发生产,实现了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公司联合创始人李智介绍说。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核心团队在成立之初就信心满满。他们已掌握了分子束外延生长与芯片制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新一代高性能传感器从结构设计、材料外延、器件制备到组件封装的全产业链技术能力。
2020年底,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与常州高新区开展合作,基于锑化物超晶格技术的高性能红外传感器项目签约落地,爱毕赛思光电自此起航。
据介绍,锑化物超晶格材料是当前国际公认的第三代红外光电材料,应用领域广泛,产品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低功耗、高成品率、低成本等显著优点。但由于该材料的制备技术门槛极高、产业化困难,多年来,我国红外材料仍处于“一片难求”的境地。
记者在该公司千级洁净车间内看到,锑化物超晶格材料正在按公司设计的要求“生长”。这是爱毕赛思光电最核心的产品,也是红外传感器产品的“关键核心”。
“所谓超晶格外延材料,相当于在基底上,用每层几个纳米的厚度‘盖房子’,一共要盖上千层,整个厚度只有几微米。”李智说,这种人工设计和生产出来的晶元材料,经过多道工序被制成芯片,让红外设备拥有最亮的“眼睛”。
“以红外探测石化行业为例,我们的探测器可以在数公里外精准定位油气泄漏位置,实时显示浓度、温度等各种数据,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李智说。
目前,爱毕赛思光电的超晶格外延材料已经实现产业化及稳定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