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新农人”培训快车 共享农业资源红利盛宴
日期:03-21
□本报记者 龚励 通讯员 陈文洁
3月14日,2025年常州市万名“新农人”培训启动,计划全年分期分层次培训“新农人”10000人,其中创新创业培训5000人、能力提升培训5000人。这一举措为我市农业发展带来新契机。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曾洁,深入了解此次培训的相关情况。
农业: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有人说,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行当,但今天的农业,充满科技感、艺术感和使命感,是不折不扣的朝阳产业。”曾洁表示,如今的农业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的模样,而是展示科技的舞台。她举例说,溧阳的“江苏第一方”数字农田建设成绩斐然,获央视专题报道,实现水稻亩产700公斤以上;金坛的数字化渔场,借助智慧化和机械化操控,成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水上耕作”的生动范例;武进沃方智慧农业的“植物工厂”,运用LED光照、无土栽培技术让蔬菜产量大幅提升;新北区的“农业创客空间”里,“新农人”周游通过直播将花卉卖向全国……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常州农业的科技魅力与创新活力,农业正成为跨界创新的热土。
在她看来,农业是情怀的归宿。“溧阳的千亩茶园、天目湖的碧波渔歌、嘉泽镇的花海田园,无一不彰显着农业是创造美、传递温暖的事业。”
时代需要的新农人:
敢想敢闯敢热爱
谈及常州农业需要怎样的“新农人”,曾洁表示:“农业不排斥‘外行’,热爱与想象力至关重要,年轻人或许没有务农经验,但带来的新视角、新思维,正是农业最需要的‘活水’。”首先,要做“浪漫的实干家”,比如天宁区“00后”“新农人”李潇,凭借自己的爱好,培育睡莲新品种;又如钟楼区“跨界农人”戴飞,培优河蟹品种,研发绿色养殖技术,开拓大闸蟹出口之路。
其次,要做“低碳生活的引领者”。常州正在建设“零碳城市”,农业作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利用厨余垃圾制作有机肥、将稻田变成湿地公园,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都需要“新农人”有一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心。
最后,要做“共同富裕的链接者”。一颗建昌红香芋能带动一个村致富,一片长荡湖能养活上千渔民。“新农人”可以创办社区支持农业(CSA)项目,开发“农业+研学”“农业+康养”等新业态,把农田变成课堂、疗愈基地,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
培训助力:
从“小白”到“新农人”的蜕变
今年的万名“新农人”培训能为学员带来什么?曾洁说,培训是为学员量身定制的“入门秘籍”,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力求“接地气”,从“认识常州土壤”到“农产品品牌设计”,从“零”开始搭建知识框架,还有实地参观课,让学员亲身感受生命生长的力量。
同时,培训有“看得见”的榜样力量,会邀请“半路出家”的农业创客分享心路历程,如程序员变身“草莓大王”、设计师打造爆款农产品包装等,还会带领学员走进常州田园综合体,看农田如何变身“艺术展厅”“亲子乐园”。此外,培训构建了“一站式”支持网络,新农人培训服务站实时提供土地流转、政策补贴、电商渠道等资源对接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服务,助力学员在创业路上稳步前行。
“只要有‘热爱’,农业没有‘门槛’。”曾洁表示,此次万名“新农人”培训,是我市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相信在这批“新农人”的努力下,常州农业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也将逐步实现。
链接:报名须知
本年度创新创业培训由市农业农村局委托常州市龙城先锋乡村振兴培训中心在各辖市区开展。每期培训班两天,一天课堂教学,邀请农业龙头企业带头人、自媒体运营专家等开展创新创业与经验分享;一天实地教学,赴市内优秀农业企业、实训基地或美丽乡村等开展现场教学与案例分享。
创新创业培训属于公益性培训,不收取任何费用,培训期间供应午餐,不提供住宿。有志投身现代农业事业的各类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者、退役军人、来常返常创新创业人员等均可报名参训。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报名成功后由培训中心根据学员报名情况安排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