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通过龙城英才计划落户常州并创办天正工业。经过12年的发展,企业已拥有激光装备、工业互联网两个业务板块,员工700余人,2024年开票销售超15亿元。我们的激光装备出口27个国家,服务国内企业超6000家。目前,公司正在建设新厂区,计划把无锡工厂搬迁到常州,进一步做大做强。
2020年,在科教城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为中小制造业提供“数字化售后”与“数字化质量认证”服务。经过4年的发展,累计服务常州企业1800家,参与制订国家标准27项,被工信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平台。
结合个人的创业经历,我深切感受到,要充分发挥标准、检测体系的公信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化支撑。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关键性一跃,是市场对新技术的价值认同。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分级标准体系,以及配套的分级检测服务,帮助技术成果快速获得普遍性的市场认同。今年,我们和龙城实验室进行尝试性合作,制定机床产业的分级标准体系,协助优质产品提升市场份额。
当下,AI的发展如火如荼,目前有大量企业正在使用各种AI工具,但是仍然局限于“输入型应用”。如何从“输入型应用”逐步向“输出型应用”转变?今年,我们已经为子公司和少量客户训练了十几个企业专属AI,获得了不错的反响。目前正在尝试平台化生成AI,希望用更低的成本,为大量中小企业批量化训练出“企业专属AI”。
AI的发展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常州每年有1千—2千名双岗互聘人才,教授级别的专家在企业兼职长达一年,在软件使用、素材整理、经验归纳等方面,完全不存在技术门槛。建议常州打造一个工具性的平台,双聘人才可以通过平台助力,为企业整理出足以训练AI的素材,形成“企业知识库”,为AI的持续提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不断提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