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大学始终坚持“主动对接行业、融入服务地方”,将国家所需、省市所向和“常大所能”有机结合起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作为办大学、促发展、做贡献的创新路径。
推进产业链与教育链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常州大学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布局建设了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建了5个国家级、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牵头成立了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开展“有组织科研”。学校聚焦学科交叉、协同创新,成立了四大学部及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成立5个创新联合体,与常州市钟楼区共建石油石化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
推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学校优化实施“人才特区”制度,在常大成立了第一个院士工作站。大力实施“千师千企”“双岗互聘”行动,每年鼓励支持300余名教师赴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一年及以上的挂职、实习锻炼或产学研合作等产教融合活动。
下一步,常州大学将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加快探索形成“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政产研学用”合作新机制,实现全市地区重点产业对接全覆盖;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学科与省市急需学科协同创新发展,鼓励推动专业与课程向AI化转型;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形成“研究院+公司”转化模式,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小试中试平台。
未来,常州大学将与常州市共引“大人才”、共建大平台、共谋大发展。希望常州市委市政府能够资源加码、政策叠加,助力更多院士早日加盟常大、落户常州。同时,加大耐心资本支持,鼓励支持在常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与学校“捆绑”申报重大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让高校更好地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