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璇
一条河,一群人,一个时代。
最近,以大运河文化及时代更迭为背景的电视剧《北上》正在热播,讲述了运河边六个“90后”的成长故事,他们从花街出发北上创业,经历荣耀、失败、迷茫后重回运河,与运河同成长、共新生。
常州,也是一座运河城市。大运河天宁段沿线流经之处,是常州最核心、最繁华的地段。和《北上》一样,运河边的追梦人,都有一段热血创业故事。
青果巷里的李尔曹
花街之于运河,大概就和青果巷之于运河一样。
南市河是最为古老的春秋运河,依河而建的青果巷被称为“江南名士第一巷”。李尔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居住在青果巷对面的小区,古运河和古巷都是她再熟悉不过的景象,“小时候爸爸经常骑着车带我在青果巷里穿梭,承载着我童年的美好记忆。”
在经历了海外求学、工作后,李尔曹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创业。青果巷57号李宅,一座清代文保建筑,是李尔曹重回运河再出发的第一站,“巧合的是原主人也姓李,这让我有一种宿命感。”
李尔曹将店名取为AwareTea观茶庭,寓意通过品茶觉察、觉醒,发现内在。茶果子是观茶庭的一大特色,这种用白芸豆为主要材料的茶点心,从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细腻的味道与茶饮相得益彰,深受顾客喜爱。李尔曹通过茶课、茶会等形式,致力于推广中国茶文化。在李尔曹看来,茶文化不仅仅与茶相关,其背后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中国人处世之道的底蕴。
面对经营的考验,李尔曹说,努力是过程,结果自然而然就来了。
面对深爱的茶文化,李尔曹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采菱港边的范千里
《北上》是一部群像剧,在花街,几户人家三代人的故事紧密交织,串联起时代的浪潮和变迁,引发了许多回忆和共情。
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范千里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运河边。对于范千里来说,童年的记忆是熟悉的采菱港上南来北往的船只,是爷爷范遥青和母亲徐敏每日伏案竹刻的身影。
虽然出生于竹刻世家,但家里人从没跟范千里提过传承、接班。范千里回忆,第一次尝试是初中暑假闲着无事刻了一个福字,“当时觉得很解压很好玩,于是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做留青竹刻,就这样慢慢学出来了。”
大学毕业后,范千里开始了颠覆性的“创业”。“虽然非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留青竹刻始终很小众。”
为了推广传播,范千里想了许多办法,成立社会组织,开展非遗公益课程,举办留青竹刻技能大赛,直播分享……范千里列举了一组数据:“到目前为止,来参加学习体验的有30000多人,其中有3000多人能坚持学完所有课程,有300多个人还能够与我们保持联系,有30多个人还在从事留青竹刻。”
范千里认为,传承的关键是人!有人,才有传承。现在,直播间的人越来越多,选择留青竹刻作为伴手礼的游客越来越多,关注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多,在范千里守正创新的推广中,留青竹刻的商业化和艺术性逐渐取得平衡。
大运河畔的吉雪峰
一段运河,滋养了不同的文化与艺术,更孕育了近现代的产业。
从大成三厂到华利达,纺织业在运河边经历了兴衰转型。
2005年,吉雪峰退役后到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扎根生产一线,干过检验员、工段长、技术员,他自称曾是“小白”,后来自学模板开发,潜心钻研服装生产技术,现在被同事称作“模板达人”。“纺织服装行业不是低端产业,我的工作目标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改变大家对纺织行业的刻板印象。”
吉雪峰介绍,当华利达加速推进传统纺织服装行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时,IE部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开发自动模板机,所有的绗线缝制由编程自动控制,通过一张裁片即可完成一个工序缝制。还有一个部件多工序组合的立体多层模板,可以将合门襟、开袋、打拉链等多个工序合并到一个模板进行自动缝制,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操作难度、避免了绗线误差。
吉雪峰团队开发的模板成功申请各类专利权证书24项,其中包括2项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筑牢了技术壁垒。
20年时间,吉雪峰从未离开华利达。在大运河河畔,他从“小白”成长成“达人”,获评“全国纺织工业劳模”。
大运河见证了无数运河青年的成长。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时代的缩影。大运河滋养了他们的青春,而他们,也用奋斗与传承,为这条古老的河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