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金融“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并从三方面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措施。
着眼常州。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常州监管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五篇大文章”,助力“万亿之城再出发”迈出坚实第一步。
2024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1.8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171.62亿元,增长13.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18个百分点,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三位。不良贷款率0.51%,继续保持全省最优。保险业保费收入459.34亿元,增长10.62%,保费收入规模居全省第五位,提供各类风险保障28.75万亿元。
写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之首。金融与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复杂多元,不同科创主体和活动、科技型企业成长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金融需求差异较大,需要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2024年末,辖内制造业贷款4173.05亿元,比年初增加612.84亿元,增量居全省第二位,制造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22.55%,比年初提高0.75个百分点,占比居全省第三位。科技贷款余额1719.70亿元,比年初增长18.65%。
从金融体系来看,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圈”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此,常州金融监管分局不断完善“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模式。如常州市银行业协会成立科技金融专委会,梳理推出全国首个地级市合作重点创投机构参考名录,8家银行与政府投资基金合作推出“金谷创投贷”产品,精准支持科创企业培育发展。2024年末,银行业通过“投贷联动”“投贷并行”等模式共向533家被投企业发放贷款297.16亿元。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近年来,我市金融业持续加大科技首贷投放力度。银行机构积极落实科技创新企业首贷贴息政策,分局筛选政策支持名单内的无贷户企业推送至各银行机构,并建立常态监测机制,助力机构快落地、企业早享受。2024年末,已发放科技首贷30户、1.55亿元。
“我市某电子企业在江南农村商业银行有常信贷授信200万元,当得知企业有增加融资的需求后,我们通过科易分指标进行额度调节,仅用2天时间就为其增加了100万元的授信额度。”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具有龙城科易分的科技型企业,该行新常信贷模型适度放宽了模型准入标准,为客户提供更为精准的融资。企业只需在线上发起贷款申请,现场即可查询纯信用授信额度。
这只是我市银行业通过运用龙城科易分为科技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融资支持,大大缩短融资周期、降低融资成本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分局积极扩大“企业创新积分制”成果运用。联合多个部门推出“龙城科易通”项目,推动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积分评价体系,构建8维数据分析模型,根据评分将科技型企业按照“优先支持”“推荐支持”“一般支持”三档标签分层分类,针对性提供金融服务。在该模式下已支持科创企业305家、贷款23.48亿元。
此外,我市金融业切实提升了重大项目保障能力。通过建立重大项目融资支持和监测机制,实现信维新一代高频高速连接器、纵慧芯光高端光通讯芯片等378个省市重大项目、15个民间投资重点产业项目走访全覆盖。2024年末,全口径融资余额1003.19亿元,比年初增加241.73亿元。同时,推动“险资入常”,2024年末,保险业在常投资规模139.83亿元,当年累计新增投资23.14亿元。
写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2024年末,我市绿色贷款余额3343.48亿元,比年初增加868.41亿元,同比增长35.21%。保险业累计为1.92万家企业提供绿色保险保障8936.93亿元,人保财险常州分公司为碳银科技旗下新能源公司落地全国首单储能系统收入损失保险,强化锂电池储能项目风险保障。
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统筹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支持,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金融精准支持提供依据,我市着力强化评分模型赋能。打造信息管理系统,归集生态环境、工信等8个部门30个涉绿指标、近7万条企业数据,构建完善“常绿分”企业信用评价模型。依托“常绿分”创新“常绿贷”专属信贷产品,加大支持绿色低碳企业融资。2024年末,“常绿贷”支持1767家企业,余额1215.52亿元。
近年来,常州紧跟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新能源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对此,我市金融业着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分局成立跨部门柔性工作小组,统筹协调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具体工作,并联合金融行业工会联合会开展金融服务新能源产业劳动技能竞赛,推动银行机构“学有榜样、干有信心”。2024年末,新能源企业贷款余额814.66亿元,比年初增加66.7亿元,增长8.92%。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优势,与很多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相匹配,未来保险资金将成为绿色融资来源的一个重要拓展渠道。近年来,我市保险业积极为“新三样”出海保驾护航。2024年末,财险机构累计为4171家外贸企业提供1171.7亿元风险保障,中国信保常州营业部累计支持跨境电商业务3.48亿美元,支持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新三样”出口36.7亿美元。
写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民生领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发展普惠金融,让社会不同群体都平等享受基础金融服务,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金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2024年,我市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保量、稳价、优结构”目标,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1.52亿元,比年初增长12.9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88个百分点,法人银行机构均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是稳定经济大盘和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与银行放贷难并存的有力抓手,是促进资金快速直达基层的关键一招。
我市全力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快速落地见效。第一时间成立分局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工作方案,指导支局参照分局模式开展工作,与市发改委开展高频率工作会商,协同推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在市、县(区)两级迅速落地。建议市级工作专班归集7部门、31个维度的数据搭建智能平台实现多维赋能“千企万户大走访”。建设统一线上作业平台,贯通市、县两级工作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前置筛选走访名单、精简问卷填报信息,减轻基层走访与企业填报压力,推动银行机构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最大化创造小微企业融资条件,实现融资服务“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目标。2024年末,已走访企业27.82万户,申报清单占已走访比重8.74%,推荐清单占已走访比重8.43%,银行机构累计放款2万户、449.83亿元,发放贷款户数占推荐清单户数85.45%,工作成效居全省前列。
“去年上半年,我们的销售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有所下降,但我后来多次前往俄罗斯寻求商机,终于在去年11月获得一批订单,我们立即向上游采购棉纱、布等原材料开始组织生产。”我市某纺织企业老板刘总坦言,订单交付的回款周期一般需要4—5个月,而订金支付往往较少,恰逢企业在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一笔7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在12月即将到期,由于采购原材料都是现金转账支付、无账期,企业剩余的资金都用于支付了材料款。“我们资金实在困难,但如果不能偿还贷款会影响企业信誉和正常生产。好在贷款到期前,江南农商行的客户经理上门走访,了解我们的困难后,立即帮助我们申请了周转易,当天就完成了转贷,还把贷款利率由原来的3.95%降低至3.5%,真的帮了我们大忙!”
像这样的受惠企业我市还有很多,这都得益于我市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小微企业融资两项新政。如推动续贷政策落地见效,江南农商行无还本续贷产品“周转易”持续保障小微企业存量贷款顺利转贷,2024年实现小微企业转贷2.5万户、金额1001.6亿元。2024年末,银行机构累计为1.15万户中小微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756.53亿元,小微企业续贷占比12.48%,指标居全省前列。同时,阶段性拓展续贷政策至中型企业,2024年末,累计为245户中型企业无还本续贷86.04亿元,占比1.3%。此外,落实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政策,2024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3.79%,比年初下降0.16个百分点,融资成本维持在合理水平。
普惠金融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各家银行保险机构发力普惠金融,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振兴试点工作。至2024年末,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443.59亿元,比年初增加76.13亿元,增长20.7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9.62个百分点。法人银行机构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76个百分点,单家法人银行与法人银行总体均完成“不低于”目标。2024年农业保险累计为全市11.96万参保农户提供52.02亿元的风险保障,为2.64万户农户支付赔款2.95亿元。
此外,我市银行业保险业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服务能力。如着力支持“两重”“两新”工作。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服务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末,全市消费贷款余额547.74亿元,比年初增长6.72%。中国银行常州分行落地全省首笔设备担贷款业务,2024年末,设备担业务余额2.5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一位。同时,提升民营企业服务质效。强化银行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2024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13.42亿元,比年初增加752.48亿元,2024年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在新发放公司类贷款中占55.19%,民营企业贷款利率2.88%,比年初降低0.39个百分点。此外,丰富重点人群金融服务。银行保险机构创新重点人群产品供给,2024年,覆盖新市民信贷产品215个,贷款余额1017.56亿元。主要保险机构覆盖新市民保险产品600余个,为150余万新市民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
写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我国人口总量庞大,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近年来,分局指导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医疗养老更有温度,推动商业养老金业务试点,加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一方面,加强养老产业支持力度。银行保险机构持续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服务水平,银行机构已完成全部939个营业网点适老化改造,覆盖所有区县。2024年末,银行机构支持养老产业信贷资金余额11.45亿元。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提质扩面,2024年长护险参保人数446.35万,为4.4万名失能人员支付护理费用3.13亿元,其中,为3.8万名65岁以上老人支付2.5亿元。
另一方面,健全多支柱养老体系。太平养老、中国人寿、平安养老3家机构为全市367家企业提供企业年金服务,至2024年12月底受托管理资产26.23亿元。鼓励人身险机构大力发展贴合消费者年老后长期领取需求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2024年共实现相关保费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9.74%。中国人寿常州市分公司与市老龄办等多部门开展合作,推出“安康关爱行动”,2024年安康关爱承保人数超81万,销售保费超0.68亿元。
写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服务创新的重要力量,可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金融普惠、促进金融创新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对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分局扎实推进数字金融建设,协同多部门丰富信用信息数据库,创新多种金融产品,以数字化推进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为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便捷性、可得性、安全性,分局联合相关部门创新推出“常系列”普惠金融产品,通过构建信用评分模型,为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精准“画像”,为银行精准筛选企业名单,精准把控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及信贷风险,构建起“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2024年,全市1.11万户小微企业通过纯信用产品“常信贷”获得380.5亿元贷款;1602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常农贷”产品获得贷款103.76亿元;“常个贷”已为3059户个体工商户实现放款金额12.4亿元。
此外,我市积极通过数据共享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联合卫健局、大数据局搭建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医疗数据与商业保险机构共享,持续拓展常州市健康医疗专区保险领域服务应用场景,在简化流程快速理赔、开展核保核赔反保险欺诈调查、设计差异化商业保险产品等方面实现应用,已辅助办理业务3.1万笔,有效提升承保理赔服务质效。
新起点,新征程。常州金融监管分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统筹写好“五篇大文章”,推动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社会政策协同发力,助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
本版撰稿: 徐杨 李军 夏冰清
本版供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常州监管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