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焦溪古镇:刘半农的那个“她”

日期:03-06
字号:
版面:第A07版:锦绣天宁       上一篇    下一篇

开栏语

时光褶皱处,听老建筑说故事。

老建筑是城市的“骨相”,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情感价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本”。《听老建筑说故事》专栏,一同轻叩时光之门,在褪色的砖纹间打捞匠人的指纹,在褪漆的梁柱上重拾往事的余温,在经济与文化的交织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王璇

1917年春,刘半农在焦溪教书,创造了“她”字;1920年秋,刘半农在伦敦大学留学,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她”是谁?没有人猜得透。但“她”,一定与焦溪有关。

德扬堂里,俎豆馨香

来到焦溪古镇的第一站,许多游客都会走进焦溪故事馆。

焦溪故事馆建在鹤峰书院,曾是承氏宗祠。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建祠是大事。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焦溪承氏准备建造宗祠,但地基东南方向缺了一角。紧挨着这块地基的是承焕家宅,为了承氏宗祠,他让出了自家房子第四进的一部分和北面的一块地,没有向族人收取分文。

如今,承焕故居刚刚修缮完毕。进入屋内,明显感觉房屋逐渐变窄。在古镇上巡逻的安保人员是焦溪本地人,他指着北面的墙壁说:“承焕兄弟俩的房子也不是白让的,当时承氏的族人感念他家,在宗祠里办祭祀的时候,不用他们家出资,这也不是一笔小钱。”

在鹤峰书院,复原了当年曾挂在第三进院落的牌匾——“俎豆馨香”,彰显了焦溪地区尊祖敬宗的宗族观念和家族传统。

书院菊社,诗韵绵延

承焕故居也是承焕的孙子承越读书、成长的地方。承越孝友敦善,恩科明通榜进士,官至山东候补知府,成为承氏一族侪辈冠冕。

清同治八年(1869年),承越为尽心侍奉母亲辞官返乡。为解决承氏族中子弟教育问题,他借用承氏宗祠开办鹤峰书院,并亲任山长。当年十月,承越协助儿子承隽尊等人在鹤峰书院成立菊花诗社,一众文人以菊相约、以诗会友。年复一年,菊花诗社秋令赏菊、吟诗唱和的传统带动了焦溪地区诗风炽热。

这让人不禁联想,《教我如何不想她》的灵感,大概也与此有关。

改革开放后,藏在焦溪骨子里的文化种子再度发芽。1985年,刘懿德、姚广圻、蒋一梅、奚德椿等几位本土诗人相聚成立湖山诗社,隔年便出版了5集《湖山诗刊》。2001年,师从姚广圻的潘文瑞创办《舜溪风采》文化小报,到如今已经20多年了。因为年事已高,现在,潘文瑞将办报的接力棒交到了莫林葆手中。莫林葆是焦溪初中的语文老师,负责焦溪初中校内社团舜风诗社。据莫林葆介绍,舜风诗社现在有成员53人,定期开展诗词大会、诗歌朗读、诗歌采风等活动,学校有诗教专用教室、诗教长廊,编印了乡土诗歌读本《舜溪清韵》《舜溪探微》《舜溪踏浪》。

从菊花诗社到舜风诗社,焦溪是古今书生诗情勃发、驰骋想象的原点,诗歌文化弦歌不辍。

龙溪河畔,多元新生

2018年,焦溪古镇正式启动保护与修缮。龙溪河及沿岸是最早进行修缮的区域。刘半农任教的西校(求志堂)坐落于南街,与南下塘的鹤峰书院、承焕故居隔河对望。与鹤峰书院相邻的还有承越故居、承弼故居、承柱故居。几处承宅连点成线,在修旧如旧、复原旧貌的基础上,这些建筑还兼顾焦溪记忆馆、音乐美学中心等功能。在焦溪,每走一步都是历史,每看一眼都是故事。

在这之中,却有一家风格迥异。在这家名为“承韵”的小店门前,不少游客右手端着豆花,左手拿着梅菜扣肉饼。有的游客猜测,这店名也“姓承”,应该是和左邻右舍的“承”是一家。老板停下手里的活计,为游客解释:“我们从祖上就一直住在这里,这里的一片都姓承,在焦溪可是名门望族。”

随着保护与修缮的推进,焦溪古镇的“烟火气”和“文艺范”越来越浓,但并没有急躁的商业气息。据焦溪古镇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汪春义介绍,焦溪古镇的定位是主客共享的社区型古镇。不完全为了游客,更是为了居住、生活在古镇里的人。

和“承韵”豆花店的老板一样,在古镇上开咖啡店、茶水铺的老板和这里的门卫、安保、清洁工们,大多是焦溪本地人,他们有的曾经离开又回归,有的一直在这里。在三五成群的游客中,也有不少想要在此开店、投资的人,焦溪古镇正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焦溪、融入焦溪。

教我如何不想她?“她”也许就是焦溪,是俎豆馨香、崇文重教的焦溪,更是世代焦溪人都深深眷恋的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