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科院:3年,165名见习青年“转正”
日期:02-26
□吴凌浩 王文雅
“我在建科院工作了3年,见习了2年,5年时间我就从一名新职工成为了子公司的总裁助理。”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马啸在谈到见习对他个人成长的影响时,颇为感慨。正是有了2年在苏州市阳澄西湖隧道项目现场的见习经历,他更深地了解了单位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最终选择留在了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科院”)。
和马啸一样,陈文熙是在去年6月中旬的江苏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偶遇”了建科院,会计学专业的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出了一份简历,很快就收到了实习offer,并在一个月后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开启了见习之旅。
就业见习,是指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见习单位进行一定期限的实践训练,提升就业能力的就业准备活动。2021年获批成为常州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以来,建科院共开发高质量见习岗位575个、吸纳见习青年330名,见习后留用率达50%,并于2023年5月获评江苏省就业见习示范基地。
老带新,见习助成长
“我的见习岗位是商务专员,主要负责商务报销相关工作,与我的专业对口。”采访中,陈文熙对于这份见习岗位十分满意,源于建科院采取“老带新”的工作模式,帮助见习学生快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本领。刚见习时,会计学出身的她对于工程方面的专业名词了解不多,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如今陈文熙对“桩基”“回弹”等建筑学专业名词已熟稔于心,处理工程类报销工作已经得心应手。
同样是见习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启玉有着不一样的感悟。环境专业的她见习岗位是人力资源专员。“跨专业见习是机缘巧合,但也让我收获很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人,每天的实习生日报就成了王启玉复盘学习的开始。通过复盘日报,如今的她已能熟练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人力资源数据,并且经常与带教老师一起参加各种招聘会,协助老师开展面试工作。
建科院人力资源中心招聘经理谈建波告诉记者,单位通过各种就业服务手段助推学生成长,助力他们实现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更好地推动大学应届毕业生会就业、能就业、就好业。“2024年,我们招聘了100多名见习生,2025年4月,我们会统计留用意向,力争为大学生就业贡献建科力量。”
多计划,“量身定做”
见习2年,工作3年,因见习与建科院结缘的马啸现在已经是集团下属公司的一名总裁助理。
2022年,马啸参加了集团为期两年的MBA第二期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最年轻的他主动担任班长,最终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荣誉。2023年,马啸又参加了第一期后备干部人才培养计划。目前挂职重庆子公司的总助,帮助该公司的电子电器消费品检测业务条线尽快融入集团并拓展华南市场。今年5月,马啸又当选了常州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个人发展蒸蒸日上。
马啸的成长,只是建科院就业见习生群体的一个缩影。“建科院对于员工有一整套培养计划,刚毕业入职的时候我们有管培生计划,第三年针对优秀员工有精英培养计划与MBA培养计划,去孵化他们的管理能力。另外,我们的蒲公英计划可以让员工根据自身发展跨部门交流。”谈建波说道。
年轻化,“冲劲”十足
无论是马啸,还是陈文熙、王启玉,都是建科院在就业见习领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见证。无论是尚处于见习阶段的年轻人,还是通过见习最终留用的正式员工,他们都以建科院为坚实依托,拼搏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2021年时,这家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是39岁,到2025年,这一数字已降至30岁出头。
团队年轻化也带动了整个企业的“冲劲”,1800人的集团变得越来越有活力。2022年,初出茅庐的马啸在下班后浏览区住建局网站时,敏锐捕捉到全国第一次房屋综合风险普查项目所蕴含的巨大机遇。此后一年,他四处奔波、全力以赴,成功为建科院开拓出这一全新业务板块,第一年产值便突破4000万元。
年轻团队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就业见习政策的扶持,更离不开区人社局的悉心指导与鼎力帮助。建科院至今已累计获得见习补贴117.90万元,这笔资金切实减轻了企业用工负担,也进一步激励着企业更踊跃地践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