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健康常州”在这些方面争突破
日期:02-26
□本报记者 李青 通讯员 卫健宣
《深入推进“常有健康”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逐步形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满意的卫生健康服务,探索出一条健康城市建设的“常州路径”。
回首2024年,一系列数据向市民们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
医疗水平更优质。遴选市级诊疗中心20个、县区危急重症救治五大中心10个,扶持医疗突破关键技术17个、薄弱专科10个,其中A型主动脉夹层术实现了从“不能”到“可能”的飞跃,手术量提升72.4%,市域外转患者下降29.87%。全面建成15分钟快速医疗急救圈,42个院前急救站点、4个生命支持中心、60辆智能救护车科学布点,全域指挥调度平台、5G智慧信息流串珠成链。
群众看病更方便。“一次挂号管三天”惠及患者近20万人次,节省诊疗费用300余万元。“云胶片”服务推动门诊、住院人均检查频次分别同比下降17%、7.92%,全年节约重复检查费用7000万元。13家三级医院共开设MDT门诊74个、症状门诊43个,15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完成“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拓展。开展百家企业健康促进行动,走进103家重点企业,培训职工5000人次。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中医馆全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提供8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让群众就近看上了“好中医”。
健康管理更全面。提升基层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能力,新建省级基层慢病筛防中心5个、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工作站5个、高血压靶器官筛查工作站7个,建成覆盖全域的运动健康指导门诊12家。精心组织千场健康知识科普活动,累计开展各类健康讲座、咨询等2000余场次,受益人群超过350万人次。
“一老一幼”服务更贴心。为全市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健康评估、用药指导、慢病管理、预约转诊、防跌倒指导等上门服务,为7.46万名肺癌和消化道肿瘤高发老人提供筛查服务。建成家庭病床1251张、首批安宁疗护规范化病房11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普惠型托位占比近75%,托育机构备案率达78%。省内率先探索婴幼儿入户指导并制定服务规范,开设健康育儿知识线上直播课堂,开展科学育儿进社区活动700余场。市儿童医院牵头推行“医育结合”模式,开设养育照护互联网门诊,提供“点单式”健康科普服务。
今年,“常有健康”三年行动进入“冲刺收官”阶段。市卫健委党委书记、主任何小茜说:“全系统将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群众需求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新质生产力为强劲支撑,力争从多层面谋求突破。”
完善布局 深化“分诊”改革
深度总结并学习三明医改经验,因地制宜推进改革。加速推进卫生健康重大项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扶持关键突破技术,加强与先进地区合作,填补医疗技术洼地,力争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不少于8个,实现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零的突破,力争“大病不出市”。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城市医联体“六共”建设模式,统一药品目录,优化分级诊疗通道,力争市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达92%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60%,做到“一般病在县域解决”。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工程,加大专家下沉帮扶力度,新增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慢病筛防中心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动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全市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机构占比力争达到60%,甲级村卫生室推荐标准占比达到25%。
多维变革 助力“高质”发展
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提升患者就医感受度方面,优化“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免费提供互联网医院复诊咨询,开设夜间诊疗中心、少儿妇科门诊,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完善急救调度系统,更新AED地图,新增设备500台以上,开展急救技能培训3万人次。在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度方面,动态调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执行院领导年薪制,实施总会计师社会化招聘改革,打造市级卫生健康系统决策驾驶舱,加强医疗机构风险预警和监管。在提升科研人才匹配度方面,深入实施“龙城强医”工程,力争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25项,引进医学创新团队2个、高水平人才10—20人,引育博士不少于45人,推动“医研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在提升信息赋能加速度方面,推动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为市民打造“一人一档一码”电子健康“身份证”,深化“云胶片”、远程心电监测等应用,试点智慧医院建设,建立区域病历AI质控系统。
聚焦民生 打造“惠民”服务
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举措,办好民生实事。在生育友好方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生育友好医院,扩增普惠托育服务,新改扩建托育机构10家,建成社区普惠托育机构7家,开展科学育儿知识进社区500场次。在健康养老方面,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广80岁以上老人门诊就医“零等待”服务,建设市级安宁疗护规范化病房7个,支持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开设护理院,建设家庭病床1500张。在孕育保障方面,实施“好孕行动”2.0版,为备孕家庭提供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为孕产妇提供远程胎心监护,新建儿童友好医院10家,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在中医药发展方面,推进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新增五级中医馆5个,中医阁建成率不低于70%,推广孟河医派特色中医药品种,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完成市、区两级疾控和监督机构重组,制定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方案,扩展慢性病医防融合项目试点,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门诊免费用药服务,开通心理援助热线,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贯穿全局 构建“平安”系统
坚定不移贯彻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卫健工作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行,关注政治、医疗、公共、生产、网络、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安全,深入推进“防风险 除隐患”专项行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强化部门合作,保持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医美的高压态势,发展智慧监管,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探索行政执法容错纠错制度。坚持发展与法治并举,深化法治医院建设,开设医院法治讲堂,打造全市卫生健康法治文化基地,推动医务工作者学法用法、敬法守法,为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