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专家联手救治,幸运患儿顺利出院
日期:02-25
□本报记者 赵霅煜 通讯员 杨小霞
近日,市儿童医院和市妇保院·市一院钟楼院区的医护联手,共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赛。他们凭借精湛医术与无畏勇气,成功从死神的冰冷指尖夺回一名刚出生的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小患者的生命,用微创技术为这个小生命点亮了重生的曙光。
艰难孕期迎来新的期盼
2024年7月9日,市妇保院·市一院钟楼院区的遗传咨询门诊来了一位30岁的听障孕妇石女士,这是她第二次怀孕,家中的大女儿活泼可爱,却也是听障人士。此次怀孕近3个月,腹中胎儿的健康状况成了全家人心中沉甸甸的大石头。
遗传咨询门诊的医生们耐心地与石女士通过纸笔交流,孕中期,详细的检查有条不紊地展开。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和这个家庭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欢欢在妈妈肚子里时就被查出右心房室偏小、三尖瓣发育不良、肺动脉闭锁等情况。考虑再三,一家人还是决定勇敢地将他带到了这个世界。1月6日,欢欢顺利出生,但短时间内,他就出现面色灰暗、呼吸费力、口唇发绀的症状,血氧指标开始明显下降。
“情况不对劲,很可能和孕期查出的心脏问题有关。立刻联系儿童医院心脏中心专家会诊!”守在床边的新生儿科专家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启动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机制,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
经过会诊,市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张伟发现孩子存在重度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问题。肺动脉瓣狭窄会导致孩子缺氧严重,而欢欢仅依赖于一根随时可能会闭合的动脉导管往肺动脉供血,一旦动脉导管闭合,将直接危及生命。
毫米窄径迎接全新挑战
市儿童医院派出急救转运车,送欢欢完成后续的确诊和救治。在张伟的召集下,先心病救治MDT团队成员迅速集结,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等专家针对欢欢的情况展开研讨。心脏彩超检查明确了孩子患有重度的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右心室的血流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进入肺动脉,肺部供血岌岌可危。
欢欢的病情极为凶险,手术治疗成了唯一的选择。但刚出生的孩子,体重只有7斤多,手术涉及的肺动脉瓣环直径只有6.2毫米,这个手术怎么做?孩子能撑过围手术的种种关卡吗?每一个问题都在考验着专家团队的内心。“救还有生的希望,不救孩子随时就没了。还是要克服困难上。”面对家长乞求的眼神,张伟暗暗下定了决心。开放危重症救治绿色通道,吸氧、心功能支持、内环境稳定……一系列准备工作井然有序进行的同时,专家团队为欢欢制定了周密的治疗计划。
1月18日,手术正式开始。张伟戴上2.5倍的放大镜,利用食道超声技术精准定位手术区域,置入直径只有7毫米的球囊导管完成了狭窄部位的肺动脉瓣扩张。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精细化操作,手术成功了。术后的欢欢缺氧状况明显改善,小脸慢慢变得红润起来,呼吸也平稳许多。
据了解,这是全市首例新生儿重度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手术。“从去年开始,市卫健委要求我们和儿童医院加强优势互补,构建产科、儿科专科联盟,建立标准化救治体系与转诊机制,目的是切实降低新生儿和孕产妇死亡率。这次欢欢的成功救治就是得益于专科联盟下,两院的深度联合与资源共享。”市妇保院·市一院钟楼院区副院长石中华说。
爱心基金解困境
手术成功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欢欢的爸妈都是听障人士,家里还有一个听障的姐姐,全家仅靠奶奶打零工维持生计。命保住了,但高昂的治疗费又让一家人犯了难。张伟把一家人的不容易看在眼里,他带着奶奶,手把手教会她为欢欢申请了“常爱童心”公益项目救助基金。医务人员的帮助和基金的加持大大减轻了一家人的负担,他们终于可以放下后顾之忧,安心地为欢欢治疗了。
2月20日,阳光格外明媚,是欢欢康复出院的日子。奶奶抱着健康红润的欢欢,心里百感交集。她拉着张伟的手说:“谢谢你们,这么多专家为了我们孩子操碎了心,这份恩情,我们全家一辈子都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