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各地土地庙堂甚多,缘于“土地爷爷”到处都有,相当于人世间“地保”,各管一片。通常土地庙里都供奉着两尊塑像——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一起享受人间烟火而不至于孤单,就像上天有玉皇大帝就有王母娘娘一样,这是符合中华传统习俗的。但在我曾经居住近半个世纪的常州东门域城,却有一座与众不同、极为罕见的土地庙——半山土地堂。
一是建造位置。它既不建于平地,也不建在高坡,而是建在域城东南方位城墙的半高之处,因此得名半山土地堂。东域城是常州古城七个城门中唯一的域城,据说是战时起守护作用的。域城的城门不在东门(正名叫通吴门)轴线上,而是在域城南城墙中段,城门朝南。在域城门东侧有一走向域城墙顶部的步道,半山土地堂就建在步道近中部的南侧,大部插入城墙,仅在南边留一小道可从城墙顶部通过。这种插入城墙的建庙之举甚是奇特,不知为何在建域城时特意给土地公公留下一席之地。这座半山土地堂庙顶稍高于城墙,从城外看并不显眼。
二是土地庙无土地婆婆。与通常的土地庙不同,半山土地堂里只塑有土地公公而无土地婆婆。有一传说,此土地公公好赌常输,一次赌博中竟把土地婆婆输掉了。这纯属无稽之谈。实因建在城墙位置,且要给城墙顶部留有通道以利兵丁巡回,庙堂地块逼仄而容不下两座塑像,就只能让土地公公孤单了。
除此之外,委身于城墙的半山土地堂虽然庙小,却在庙前狭小的院内,矗立着一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不知植于何年,估计树龄在一两百年以上。树干要两人合抱,历尽沧桑。有的枝干经雷电打击而枯,但古银杏树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从远处眺望,未见城墙就先见到银杏树,成为东门的天然标志。
半山土地堂仅附近居民有些香火,看管者仅一人。1950年,为方便交通,常州拆除古城墙。东门域城拆除时,半山土地堂也随之被拆掉,并移建到北边护城河西岸通往天宁寺的木桥南侧,以后被再次拆除。那棵银杏树被域城门外两家木作店联手买下做了家具。
岁月留痕 / 姚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