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人们纷纷躲进屋里不敢出门。突然,一条龙从浓云密布的云层中钻出来,像喝醉了酒一样,左摇右晃了几下,一个趔趄跌落地上,拱了拱身子,打了个滚就不见了。第二天,雨过天晴,村民们出门一看,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平整的土地上竟出现一湾清流。最前面是一个七八亩大的团团河,形状活灵活现似一个龙头,后面河道蜿蜒曲折,像极了龙身和龙尾,所以这条新出现的河就叫龙头沟。据说,这条龙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罚下界,摔在谭墅这个地方。
常州西门外的谭墅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龙头沟的故事。
据1985年编写的《五星乡志》记载,谭墅有吴、霍、王等几个大姓,其中王姓最多,是当地大族。据《谭墅王氏宗谱》记载,7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为避战乱,从苏州枫桥来到常州西门外的谭墅里,靠着胼手胝足的奋斗和优良家风厚植,人丁兴旺,成为常州西门望族。
数百年来,谭墅王氏也经历了沧桑岁月,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而龙头沟却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谭墅王氏宗谱(卷七)》记载,生于崇祯壬午年(1642)的王行士,字君延,十分孝顺母亲。他的母亲叫杨太孺人,信儒教和佛教。王行士一向乐善好施,刚正不阿,遇到小人、奸人就决不与之为伍。但是,有一些小人却与王行士过不去,经常借机生事。王行士有块地叫“南六亩”,他准备在这里造五廗房子给五个儿子,墙脚已经打好,不料有个外姓人说房子造起来会破坏他们的风水。那个外姓人与官府勾结,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王行士有理说不清,竟输了官司。有一次王行士母亲叫他到天宁寺捐助1500多两银子,重塑佛像金身。王行士办好事情,坐在台阶上想起窝心事,长吁短叹,无可奈何。这时,一位官人模样的人从他身边走过,见他十分沮丧,便问他有什么烦心事。王行士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诉说了一遍。只见那位官人沉吟片刻说:“我来为你做主。”原来他是前来常州暗访的巡按大人,他主持公道,纠正了错案,常州官府相关责任官员也受到了惩处。王行士终于扬眉吐气。后来,他另择他处重新造了五廗房子,这个地方就叫五廗头,名称也一直延续至今。
王行士秉性正直,扶贫济困,排忧解难,还经常充当和事佬为族人止争息讼,甚至出钱出力调和矛盾,让族人握手言和。中年时,为他生了五个孩子的发妻屠氏去世,他十分悲痛,决定不再娶妻,但是迫于母命,后来又娶了何姓女子,还生了一个孩子。他的孩子们虽然未能走上仕途,但个个品行端正,乡里也十分推崇。
王行士在调解乡民矛盾中有一个疑惑,就是村民、邻里之间矛盾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他走访村中前辈得知有风水先生说,因为有了龙头沟,村里风水不好。王行士不信,他以自己的力量,做着“和为贵”的事。因为他秉公办事,人们十分信任他,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先生”,别人都愿意听他的话。
“龙头”约有七八亩地,实际是一个“团团河”,从龙头到龙尾有两千七八百米,龙尾一直延伸到霍家塘旁边的后塘河。据说这条龙会偷水,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水对农民是非常重要的。要保住“龙头”的水,就要把“龙”闸死。有人提出在“龙颈梗”上筑条坝,竖两根大石柱,石柱上有凹槽,把板插在凹槽里就是一道闸门,直接把“龙”封死,还能控制水位,封水放水全凭需要。龙头所在地的五廗头村都是王姓,而且全是君延公后代,而龙颈以后的邻村基本是外姓村民,龙颈根的闸门闸断了放出去的水,邻村种田得不到水,很恼火。王氏家族与邻村外姓就此结下梁子,后来双方誓不联姻,老死不相往来,一直到解放前才有改观,而现在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了。
龙头沟是谭墅的制高点,一到莳秧季节,从霍家塘外面大河要经过五道车水,俗称“五驮水”才能到这里。车水有9人车的,也有7人车的,车水的架子有四五尺高,村民吊在上面车水十分辛苦,他们一边车水,一边唱山歌,苦中寻乐。解放后,公社干部见到乡亲们车水这样辛苦,就下定决心把社员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机器代替人力抽水(当时俗称“洋龙船”),1960年以后有了电灌站,彻底不用车水了。曾经当过放水员的谈网大说,车水有一个原则“先高后低,先远后近”,这样水不会浪费。莳秧时节正是农忙,而且那时粮不够吃,要种双季稻,农民更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蚂蟥吸血,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滋味实在不好过。干部也没有闲着,公社领导也要转田头,检查生产进度和莳秧质量。当时西林乡乡长蒋裕民走到谭墅大队五廗头龙头沟田块,隐约听到田里有人嘀咕:“公社干部全是甩手掌柜,只会说不会做,都是说嘴郎中。”蒋乡长是农民出身,种田也是一把好手。他不声不响,卷卷裤管,直接下到田中间,帮着莳秧,手指翻飞,一廗廗秧笔律直,煞是好看。乡亲们看花了眼,爆起一阵掌声,背后议论的社员悄悄吐了吐舌头,一声不吭,服帖。上世纪70年代初,“农业学大赛”兴起,狠抓“以粮为纲”,农村推进平整田地,以增加农田面积,实行“挑高填低,格田成方”,浇灌方式也全面改进,采用地下渠道进行灌溉。这样既能灌溉,又不影响地面交通,还节约了土地,三全其美。但也有小小的遗憾,龙头沟逐渐消失在村民的视野中。但龙头沟的传说却一直在当地流传。
谭墅村还有许多老人记得,龙头沟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他们上小学每天都要从龙颈坝上来来往往,龙头沟旁边种了许多桑树,一到桑椹成熟时节,他们就躲到桑树丛中摘桑椹吃,吃得满嘴乌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爆发一阵快活的笑声,回荡在桑树林里。天热得小狗吐舌头的时候,小伙伴们就会像小狗一样,“扑通扑通”跳进龙头沟,快快活活洗个冷水澡。一阵惬意后,一个个从水里钻出,阳光洒在身上,闪着亮光,就像一条条乌亮的泥鳅。
这些永不磨灭的印记,与岁月一起定格在谭墅村民的脑海中……
谈天说地 / 周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