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位耄耋老人,颤颤巍巍行走在人生的古驿道上,她与家人离离合合,聚聚散散,最后空留一人徘徊在亦真亦幻的梦境里,苦苦思念着,不愿醒转……
1994年,钱锺书和钱媛先后病重入院,杨绛一人拖着年迈的身体奔波两处,照料家人。1997年,钱媛已是骨癌晚期,弥留之际,杨绛忍住万般悲痛,握着女儿的手和缓地说:“安心睡觉吧,我和爸爸都祝你睡好。”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任何一个老人都无法接受的残酷命运,不知她是如何熬过那段漆黑无望的日子的。第二年,钱锺书又病危,临终时眼睛未能合好。杨绛在耳边安慰说:“你放心,有我呢!”说完将脸贴在他的脸颊……在女儿、丈夫离世的时刻,坚强的杨绛强忍锥心刺骨之痛,把最温柔有力的话语留给离去的亲人,把最孤独漫长的黑夜留给了自己。
五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2003年,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写下了散文集《我们仨》。
朴素至简的封面,一如先生低调宁静的为人。翻开书页,由一个悠长的梦境向我们铺呈开一幅长长的人生画卷。这里没有惊险起伏的故事山峦,没有宽广浩荡的视野江河,也没有幽邃晦涩的哲理深潭。画中唯有一位满头霜发的老人,坐在夕阳晚照的人生边上,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仨》,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相知相守的点点滴滴,那般清晰地在她脑中浮现,那般流畅从她口中诉说。仿佛一切就在昨天,从未走远。
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用朴素简洁的文字,带我们回溯了60多年的时光: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牛津留学,再到小圆圆的降生和成长,以及经历种种的沧桑变故和风云动荡……那些回味犹甘的生活点滴,那些默默扶持的风雨相依,还有那一咏三叹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润湿了多少人的眼。《我们仨》薄薄一本书,写尽了全家相守的幸福知足,也道出了来世再聚的美好夙愿。
杨绛先生的文字有着清茶式的明澈与幽香,洗净铅华的朴素文字中,自有一种深沉的温度与独特的韵味。早在上世纪40年代,钱锺书还没成名前,杨绛就以剧本《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而声名远播。钱锺书曾自愧不如地说道:“杨绛的文章比我好,她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如果说钱锺书的文字有着铿锵犀利的金属质感,那杨绛的文字则是朴实妥帖的棉麻质地。静静读着,无形中会感到被一种慈悲、安宁、从容的力量包裹着。追随着先生的文字,就算身处喧嚣红尘,也能在心间筑起清净的天地;就算深陷生活沼泽,也能活出一份淡定与坚毅。
先生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我还是愿意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我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先生这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就是一家三口,书香四壁,共享安稳现世。就算最后只剩自己踽踽独行,也能淡定面对,随时等候踏上人生的归途与家人团聚。在她看来,人生最美的,不是相遇,而是重逢。
总觉得,先生的身上闪耀着一种佛性的光辉,不管是风和日丽的和平时期,还是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那份坚韧平和、宁静安详始终根植在她的内心。在她看来,属于她的,都是美好时光,即使悲欣交集,亦会倍加珍惜。正是这份珍惜,使得她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丝甘甜与快乐。
杨绛先生活了105岁,漫漫百年里,她浮沉几度,皆淡然处之;饱经沧桑,却纯真依旧。汪国真曾说:“真正的深刻是简洁,真正的成熟是单纯。”或许,唯有一颗成熟深刻的心,才能活出真正的简洁与单纯吧!
臧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