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要“面子”,更要“里子”

日期:02-22
字号:
版面: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芮伟芬

地面上的城市形象和地面下的城市管网,犹如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其中,地下管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城市地下“生命线”。

为加强地下管线管理,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障地下管线有序建设和安全运行,我市制定了《常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

为什么制定《条例》?其特色亮点内容有哪些?2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统筹推进,夯实根基

供水、排水、燃气、照明、通讯、油气长输管道……随着城市的发展,地下管线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构成状况也越来越复杂,因在建设计划、工程实施、运行维护方面缺少统一规划,反复开挖、重复建设等“拉链路”问题群众反映较多。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主任吴海泳介绍,由于地下管线管理涉及部门和单位众多,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又不完整,导致长期以来管理部门在进行地下管线管理时缺乏依据,难以形成管理合力,一些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条例》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项、调研、制定,历时3年终于出台。“一揽子解决了地下管网在规划、建设、运维、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夯实了城市安全发展的根基。”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许玲说。

《条例》明确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强调社会共同参与,提升社会公众的地下管线安全和保护意识,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建设与改造,强化施工和运维安全,推进智慧化管理,并细化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智慧化管理,联动处置

由于地下管线具有系统性和隐蔽性,对其进行智慧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王国荣表示,我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立,目前正在完善升级,实行动态管理。在功能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地下管线的智慧化应用;在共享方面,将解决数据的脱密脱敏,保证系统数据的保密要求和安全使用;在更新方面,将探索全息影像数据的三维可视化,使数据呈现更加真实、直观的视觉效果,高效、高精度地展示信息和数据处理;在软硬件方面,将落实符合运行安全的相应国产化要求,因地制宜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

《条例》还对未按规定处理废弃管线、未按规定汇交管线数据等行为设置了相应罚则,强化法律的刚性要求。

“在前期大排查大整治的基础上,将持续推动地下老旧管网改造,重拳整治第三方施工破坏。”市住建局副局长赵洪平表示,作为地下管线的综合管理部门,市住建局将量身定制适合我市地下管线的管理策略,统筹推进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建设,加大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多措并举保障地下管线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