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相融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常州实践,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发展人文经济学,在人文与经济的相融共生中联动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人文的经济化提升文化发展效率
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的第一层含义是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文的经济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文的经济化对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式和存在形态,文化逐步被纳入市场化、产业化的轨道,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逻辑和方式运作。
从历史上看,文化生产效率低下、文化产品短缺,是一个伴随传统自然经济的突出社会现象。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文化的生产往往不是为了市场交换而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家庭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由于缺乏类似市场经济具有的利益竞争、价格引导等激励社会参与者行为的机制,文化产品生产往往难以形成产业化。例如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就已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但自宋至清,书籍一直是高成本、稀缺的文化消费品。
当前,文化被纳入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意味着人类文化领域拥有了不同于自然经济的高效率运作机制和方式,从而有可能前所未有地释放和提升文化发展的活力和效率。例如2024年大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销售额已高达90亿元人民币。该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随着游戏销量的节节攀升,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推广,乃至于提升了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经济的人文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的第二层含义是经济的人文化。经济的人文化,就是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逐步加大,物质产品中的文化附加值逐步提升。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中的人文含量越高,经济发展质量也越高。经济的人文化意味着文化、艺术、设计、创意等无形投入的比重在增加,人文因素在创造产品品牌、塑造企业形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经济的人文化有多种实现形式,包括用文化的内涵包装和经营产品,借文化的传统打造和经营城市,依托民俗文化传统发展和壮大地方经济等多个层面。经济的人文化涉及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等的融合,文化与建筑、地产等行业的结合。经济的人文化也已经不囿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着重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和“+文化”的运营模式,不断培育新的人文经济业态。
例如,常州的老城厢改造就体现了以文化特色推动城市发展的特点。改造后的大庙弄老式招牌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文艺复古的大庙弄·青年里展现别样的时尚韵味。钟楼古运河两岸既有历史传承也有文化记忆,改造实现了新旧融合,让航仪宿舍、运河五号、酱品厂等历史遗存焕发新活力。常州在运河文化、工商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存中提取创意元素,用更形象化、生动化、年轻化的方式打造创意品牌,推动消费升级,展现出经济人文化的常州风采。
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凝聚发展的精神内核
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的第三层含义是人文与经济共同凝聚发展的精神内核,体现人文对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涉及人的思想和行为等诸多层面。任何关于影响经济社会变迁的单因素论都是片面的。马克斯·韦伯提出既要关注物质、制度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独立影响,更要考察一定时空条件下物质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对整体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发展目标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应该是文明断裂的产物,必须促进人文与经济的相融共生。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已经从省域视角对经济发展的精神内核进行了思考和阐述。浙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省份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在于浙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正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观念因素”“人文优势”,激发了浙江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思维、新观念、新行为。
常州也有自身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成为一种基因,深植于常州人血脉;成为一种勇气,激励着一代代常州人敢于向最高峰攀登。身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城市群,处在“万亿之城再出发”的新阶段,常州唯有永葆“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同时促进文化的繁荣,再创常州新辉煌。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