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护航,共创劳动教育市域新样态
日期:02-17
□尤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展现基础教育战线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效与创新经验,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教育报刊社自2024年9月中旬以来,面向全国各地和中小学校征集基础教育创新案例,经过严格、审慎的专家评审,遴选出十大类别,每个类别各10个,共计100个基础教育创新案例。其中,我市《以“法”护航,共创劳动教育市域新样态》案例入选“发挥多方合力,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类别。
据了解,为推动劳动教育法治化、规范化、系统化发展,我市率先出台《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厘清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培育、家庭养成、社会支持等方面的职责。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劳动教育发展不均衡、家校社育人合力不够、实施保障不足等问题,让立法有根。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推动主体责任落地
为有效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我市通过立法手段,有力推动了主体责任在学校层面的落地。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聚焦家校社协同共育,加快了“学校培育”的步伐,形成了一套紧密结合的劳动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了劳动必修课程、学年劳动周课程、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以及劳动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据统计,全市已培育出330门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校本课程。
在劳动节前夕,我市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劳动周,让学生体会劳动快乐。常州市西新桥小学以“以劳育美 幸福成长”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劳动周系列活动。劳动热情在全校漫延。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在劳动课学会2项劳动技能,同时在班队课上分享自己的劳动故事,评选“劳动小标兵”,踊跃参加劳动竞技比赛。“在这一周中,我们收获满满。”学生们纷纷表示,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学习实践中,他们认识劳动、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为了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各学校还积极凝练“做—研—创”的教学样态。在主动式、亲情互动式、沉浸式劳动中,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我想发明一个养花机器,既节能又环保。”钟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设计的养花机器,既有衡温系统,控制温室温度,同时温室里植物的生长状态会反馈到报告栏里,出现问题时,多功能手就会“相助”。发明研究劳动工具过程让学生们体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孩子们也将发扬自己的智慧,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立法引导理念更新,
改善家长成才观
针对部分家长存在的片面成才观问题,同时耕好“家庭养成”这块责任田,我市通过立法手段进行了有力引导。市教育局联合市妇联、市民政局等部门,共同研发并实施了全市“家庭劳动清单”。这份清单确定了14类100多项家庭劳动项目,旨在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个性化地制定家庭劳动“课表”。
这个寒假,田家炳高中的学子们“劳”以启智,乐享成长(如图)。扫尘、做年菜、包饺子……学子们与家长一起劳作,迎接新年。“过年贴春联、包饺子,是最具烟火气的劳动,也让我收获满满。“高一(13)班学生陈子羽表示,这些简单的劳动,让她明白,幸福藏在日常的点滴劳作里,用双手创造生活,就是新年最好的开场。
为了进一步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常州市还制定了《家庭劳动教育行动指南》。该指南详细阐述了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为家长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如不同年龄阶段安排不同难度的劳动任务,从简单的整理玩具、打扫房间到复杂的烹饪、修理家电等,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责任感。“劳动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这也让我们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陈女士说道。
立法构建协同支持格局,
强化社会风尚
为了构建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导、政府统筹推动、社会协同支持的劳动教育格局,我市通过立法手段进行了全面规划。统筹了全市467个社会实践基地,形成了“一体四翼”市域劳动实践基地布局。这些基地涵盖了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机会。
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依托地理优势,与东方润安蔬菜园合作,开展生态农业实践。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生态农业园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了解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种植技术和生态循环的重要性,还动手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实践中。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生态农业的基本技能,更深刻理解了生态农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外,我市还采用了“学校+基地”共建模式,推动学校与社会实践基地的深度合作。目前,已有156所学校与150个基地牵手成功,共同研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