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耳闻卖花渔村——一个只卖花不打渔的古老村落。经常在脑海里勾勒这古老渔村的模样:春天,依水而建的古老村子苏醒了,村口的千年古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高低不平的路面使古老民居错落有致,曲径幽深。村中梅花树、桂花树年代久远,古色古香,且散落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从空中航拍,渔村犹如一幅淡雅精致的水墨画。
春节过后,三两好友相约,出去转转。没有目的地,三五天皆可。上车导航,首先想到心心念念的卖花渔村,便欣然同行前往。
两个多小时后进入安徽歙县境内,远远看见卖花渔村的路牌。村民在路口拦私家车,要求换乘他们的车。好友问明缘由后没有理会,便直接开车沿盘山公路向上行驶。来到半山腰的停车场,走上观景台,新安江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江面开阔平静,江水清澈透亮,如绿丝带般静卧于两岸并不陡峭的青山之间。沿河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坐落在江北岸,面水背山的房屋倒映在江中,美轮美奂。
从观景台往南步行走进新安江画廊之三潭枇杷第一潭——瀹潭。一条小溪穿越古村,溪水潺潺,宁静中充满灵秀之气,充满生命的活力。走进一座老宅,零乱的屋中有一个约一米长的椭圆形木桶。两个孩子相向而坐,一块半米宽的木板架在木桶中间,方便哥哥做作业。掀开木板,原来底下是炭炉,兄弟俩正在烤火取暖,不得不佩服村民古老的智慧。慵懒的猫咪依桶而憩,闭目养神。村中老屋大多是木结构,原本雪白的马头墙斑斑驳驳,留下岁月的痕迹,似在诉说古老村庄的历史。
沿乡村道路前行,路旁院中一盆盆罗汉松造型各异,形态万千。有的小巧精致可摆在书桌上,也有的高大粗壮可配假山石置于园林中……一幢三层高的楼房侧面是一大幅花红柳绿的宣传画,“一个只卖花不打渔的千年古村”,标题醒目地写在画左侧。我们已经来到卖花渔村,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景致,这更激发我一探究竟的欲望。
原来,卖花渔村本名洪岭村,村民大多姓洪。村庄位于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距离歙县城约七公里。这个古朴而独特的村落村头部分狭长尖锐,犹如鱼嘴;村腰部位逐渐开阔,如同鱼肚;村脚处的房屋向两边延展,好似鱼鳍,村庄因此得名。据史料记载,唐末时期洪氏家族迁居于此,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以梅花种植和盆景制作闻名的传统村落。世代以种花、培育徽派盆景为业,尤其盛产梅花,因此被称为“中国盆景第一村”,从沿路洪氏盆景园可见一斑。
走在古朴幽静的乡村道路上,看着家家户户门口院落里的梅花,心旷神怡。小巧精致的花盆里一棵棵苍老遒劲的老桩上纤细的枝条,有的呈放射状伸出去,刚劲有力;有的一条条垂下,宛如小姑娘的发辫;有的歪歪扭扭,似盘龙腾飞……枝条上缀满大大小小、花期各异的红豆般的花苞,偶尔有一两朵梅花已经扬起脸庞,在枝头灿烂绽放,神采飞扬。小蜜蜂开始辛勤劳作,“嗡嗡”作响。院中大多是红梅,喜庆欢乐,偶尔也夹杂几株白梅,绿色的花苞低调内敛,静待绽放。
村子位于沟谷腹地,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并不丰盈的溪水哗哗流淌,清澈明亮。村民在家门口的溪水中洗衣洗菜,好一派安静祥和的山村乐居图,远比我想象中高低错落的村居更美、更富有诗情画意,浓浓的生活气息。家家户户门口水桶或篮子里放着一把把长满花骨朵儿的花枝,花色随主人的心意,或纯色纯种,或色彩斑斓……如若当天回去,定会买上几把合心意的带回家插上,把家打扮成花园。村中年长的卖花者,有的拎着竹篮,有的推着三轮车,有的坐在自家院子里……既是打发时光,也能挣得微薄的收入。卖花渔村,名副其实。
偶遇村中老人,人手一只小竹篮,或拎或置于大腿上,原来是在烤火取暖呢!借来一用,暖暖的,还有些烫手呢!悠闲的老人有大把时间可以消磨,或许这就是他们安享晚年的最佳方式吧!
行走村中,随意一条岔路都通往村旁的山坡。拾阶而上,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可见卖花渔村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盆景植物的生长及树桩的培育,提供了优越场所,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公园。据考证,这个像花一样美丽的山野小村,种花历史已逾千年。
登上闻风亭极目远眺,卖花渔村曼妙风光尽收眼底。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真像一条灵活游弋于青山之中的大鱼。雪白的肚皮,墨染的鱼鳞,长长的鱼尾随绿色波涛摇曳。周围山坡上一丛丛一簇簇梅花树在阳光下氤氲出淡淡的红晕,连空气都饱含着淡红,饱胀得好像随时都会绽放出霞光般的满天红,灿烂一片,好一幅色彩斑斓的中国画。
心中的卖花渔村,眼中的卖花渔村,竟如此大相径庭。是的,理想与现实有差异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差异的体验和感悟,正是人生的另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