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忠
我的老家在常州城南茶山浦前镇。古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浦前镇在古代称墅村,后称丫叉铺,明末清初改为浦前镇。
为何把这条老街称为丫叉铺呢?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说,古时候老街住户虽然不多,但相当繁华,凡是从南边进入常州城内,老街是必经之路。一条路是古镇东南方向的马杭,经过梅龙坝、降子桥进入古镇;另一条是西南方向的牛塘、湖塘,经过中凉亭进入古镇。古镇老街形成“丫”字状,“丫叉铺”就成为老街的代名词。到了明末清初,老街上设立快捕驿站,“丫叉铺”有些俗气,就改名为浦前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镇老街仍然繁荣热闹,织布、纺纱、印染成为常州地区的发源地,贸易尤其是茶叶买卖成为老街商贸的主力。一条350多米长的老街,门对门、户对户,都是商铺、旅店、杂货铺、小吃店,特别是每天早晨,老街两旁的菜摊子上,鸡鸭鱼虾、瓜果蔬菜应有尽有。买卖人的叫唤声,鸡鸭禽类的鸣叫声,形成一幅江南古镇的民俗画卷。
每逢过年过节,古镇居民就会请亲戚朋友来家相聚。镇上人家相互攀比,谁家来的亲戚朋友多,脸上就有光彩。老街居民年前都要腌菜腌肉,推米粉,踏年糕,做馒头团子,杀鸡宰鹅做年菜,要忙好长一段时间,这也成为我童年的美好回忆。
老街人家有一个风俗习惯,“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每到小雪季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腌菜。有地的农业户直接从自留地上取回大青菜来腌制水咸菜。居民户就要去菜市场选购上等的白梗菜或红萝卜腌制水腌菜和萝卜干。我家是农业户口,有一处自留地,种了几畦白梗菜和几塄萝卜。收获时,我们小孩子就跟着大人去地里起白菜,拔萝卜,装入苗篮和箩筐里挑回家,放在门前土场上晒几天。大白梗菜洗干晾干,买回小碎石一样的粗盐,由我母亲一棵棵放在大木盆里搓揉上盐,然后放在大缸里,一棵棵排整齐,由我大哥穿着高帮套鞋在大缸里转圈踩平,一大缸水腌菜也要腌制大半天时光。腌制后两三天还要在腌菜的最上面压一块青皮石,说压过的水腌菜会更好。腌制萝卜干也是先晒几天,然后洗净切片,再腌制入缸,放入八角茴香配料,再喷入少许白酒。萝卜干和水腌菜一般腌制20天后就可以食用,这时的水腌菜鲜嫩可口,萝卜干香甜脆嫩,正是城南古镇的一种特色美食。
过年前的第二件事是推米粉。最早古镇人家都有石磨,人口多的家庭备有大石磨,人口少的人家也有手推的小石磨。过年前一个月,父母就把石磨架起来,把粳米和糯米对半淘净晒干,再用石磨磨成米粉。石磨沉重,推磨的事由我哥和姐来做,我们小不点只能在后面跟着转圈子玩。百十斤大米也要推上两三天才能完成,推磨的情景如今我还记忆犹新。
过年前最忙最热闹的事情要数蒸馒头、包团子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过年前个把月,古镇人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除备置年货、买鸡鸭鱼肉之外,蒸馒头、做团子、打印花糕也是必须的,家家户户都要忙上好几天。
记得我家蒸馒头团子的那天,父母早早起来了,先要和面发醒半个多小时,然后揉面、擀面、包馅。团子分大团子和小团子,小团子里面有馅,大团子做成长方形年糕状。古镇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做馒头团子那天街坊邻居都会相互帮助,今天到你家做,明天去他家做,说这样做热闹,蒸出来的馒头团子也发得好。整条街上空飘浮着袅袅炊烟,户户人家透逸出馒头团子的浓香,洋溢着过年的韵味。
馒头团子做完,离过年只有半个月时间了,镇上人家都要准备做过年的菜了。这半个月父母起早摸黑,买鱼买肉,杀鸡宰鹅,买香菇笋干,做各种花式品种的年菜,在春节期间招待亲戚朋友和自家人享用。
我记得那时候做年菜,猪肉是大头。每年爸妈都先与养猪户联系好,到杀年猪的那天拿一片带肋条的猪前夹回来,做上几种年菜。把肋条劈下来做一大盆糖醋排骨,再把不精不胖的肉剁碎做成肉丸子,把五花肉做成一碗碗糟扣肉,再把剩余的肉和笋干煨成红煨肉,一下就有四道年菜了。然后杀只自家养的大公鸡,炖上一大锅鲜美的鸡汤,里面还要放茨菇、冬笋,一大锅鸡汤可吃上十天半个月。
过年买鱼是必需的,说是“家里有鱼,年年有余”。买鱼也要买上几种,鳊鱼是用来祭祖用的,青鱼和草鱼可做红烧鱼块、爆鱼和鱼丸子,鱼头鱼尾还可以炖冻豆腐,里面放些冬笋、木耳,喝起来鲜美极了。
红煨肉、红烧鱼、炖鸡汤、糟扣肉多属大菜,另外还要准备8至10只冷盘,也是年前做好的。我记得有酱牛肉、清水河虾、爆鱼、排骨、盐水猪肝,还有水芹、海蜇头、皮蛋等等。家里请客用的冷盘丰富多彩,不比饭店差,我反而觉得父母做的年菜还要好吃些,吃起来更有年味。
眨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每逢过年,童年时代古镇老街上家家户户忙着过年的热闹情景时而会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终身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