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毛 靴 筒

日期:02-16
字号:
版面:第A02版:文笔塔 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周星

偶见老家一公众号刊载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毛靴筒》一文。这着实令我讶异,未曾想毛靴筒竟也荣登非遗之列了。

身为“80后”的我,按常理与这历史遗珠毛靴筒应是陌路。因为据家乡的相关文字所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进郑陆一带家家户户都会做这种毛靴筒”,它的流行巅峰距我降世已有二三十年了。然而,缘分有时就是这般奇妙。童年之时,在曾祖父的老房子里,我有幸见到过好多双圆头毛靴筒,也目睹过曾祖父那一辈人穿过,甚至于五六岁的我也曾体验试穿过多次,印象至深。

小时候常在曾祖父家中嬉戏,常看到墙角处摆放着几双黄色似鞋子的物件。好奇之心满溢的我就问曾祖父那是什么。他老人家不紧不慢地回答我:“这叫毛靴筒,是我从街上买回来的,大冷天穿在脚上很暖和的。”“毛靴筒?”这个名字委实有些奇怪,我肯定很难记住。曾祖父貌似看出了我的疑惑,又说道:“你想要记牢‘毛靴筒’,只需要记住清朝末代皇帝叫‘宣统’就可以了。”我顿时感觉豁然开朗,虽然知道这鞋子与末代皇帝其实并无任何关联,只因常州话中“靴筒”与“宣统”谐音罢了。

不过,看到如此奇怪的用稻草做的东西,竟然是可以穿的鞋子,我很想尝试穿一下。在曾祖父的帮助下,我终于穿上了毛靴筒。奈何人小鞋大,那毛靴筒着实有些沉重,穿着走起路来脚感觉很不舒服。没走几步,我就气喘吁吁了,赶紧要求换下来。但那一次给我的体验就是这毛靴筒确实能保暖。

那一年冬天,我看到年近九秩的曾祖父又穿起毛靴筒。只见他先在脚上套一双布袜,然后再穿进毛靴筒中。随后拄着那根陪伴他数十载的拐杖,唤上隔壁的老大爷一起去镇上的茶馆喝茶。没想到隔壁老大爷一出门,脚上竟然也蹬着一双毛靴筒,这就让我更加疑惑了,难道他们年岁稍长之人都对这毛靴筒如此钟情吗?到了茶馆落座后,我缠着曾祖父要他把毛靴筒脱下来给我穿。他实在拗不过我,只能脱下来给我穿上。这次穿上后,除了和上次一样感觉有点沉重以外,暖和的体验似乎更强了一点。看着那鞋帮口的布条,第一次发现这毛靴筒除了外形欠佳,做工却是如此精致。穿了片刻,看到曾祖父的双脚还光着,我赶紧把他的毛靴筒还回给他穿上。这也是我记忆中最后一次穿毛靴筒。

时光流转,匆匆三十余载已逝。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大为改善,这种鞋子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非遗瑰宝,而且我们当地会做这种鞋子的人也越来越少,但蕴含着浓浓乡愁的“家乡的味道”却会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