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事为第一流”, 这是清代的恽敬对好友张惠言说的一句话,被张惠言写进名篇《送恽子居序》中。后来,这句话成为深刻影响常州人的名言,是阳湖(常州)精神的重要体现。
恽敬,字子居,散文家,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文派鼻祖。恽逸群是恽敬的同族后辈,他生于斯长于斯,从小耳濡目染,不能不受到先祖和阳湖文派倡导的“当事事为第一流”的思想和精神影响。我们从他参加革命的实践,到他从事新闻工作及做学问上,处处可以看到阳湖(常州)精神在他身上闪现的光辉。
拿对方的拳头打对方的嘴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到处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公开身份为国民党武进县党部负责人,地下身份是中共武进县委宣传部部长的恽逸群,遭到国民党“清党派”的排挤。可是他以新晋的“商人部长兼青年部长”的公开身份,机智灵活地开展活动:一是拿出祖产70多亩良田作抵押贷款,在常州市中心药王庙和恽氏家庙内创办私立“逸仙中学”;二是利用开明人士杨木者任校长的前黄公学,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三是创办都家桥觉农小学,指派共产党员张云鹤任校长。三所学校作为党在常州城乡的活动据点,接纳从上海、苏州、无锡、宜兴等地秘密转来的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在沪宁沿线一派白色恐怖的氛围中,三所地下党学校,成为了“红色港湾”“红色驿站”,为党培养、输送了一批革命骨干。
在左倾盲动主义影响下,蛮干“暴动”使得江苏多地的革命遭到重创,而常州武进“革命实力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保存和壮大”,在整个苏南独树一帜。常州是怎样使革命火种得以延续并逆势发展壮大的呢?恽逸群领导的中共武进县委,抓住了“抗租、抗税、抗债”的“三抗”大旗,把矛头对准号称有10万亩土地的最大地主天宁寺。他们利用国民党政府的法律法规条款,在报纸上大造舆论,揭露天宁寺冒粮收租、剥削佃农的罪行,要求清算历年浮收,同时刊载《天宁寺佃户泣告全县父老书》,动员农民开展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恽逸群说,这种斗争策略叫“拿对方的拳头打对方的嘴”,叫他受得进,说不出。后任武进县委的领导,继续采用恽逸群的斗争策略,最终使常州的农民运动获得了胜利,并为未来武南抗日斗争培养了星星火种。
两获新闻界“彗星”赞誉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西安事变后第三天,国民党亲日派就作好了“讨伐”的军事部署,内战一触即发。全国舆论一片悲观,认为中国将重演“西班牙第二”的悲剧。远在上海的报纸主笔恽逸群,经过一夜蹀躞,反复思考,提笔写下《中国决不会作西班牙》,于12月16日在《立报》上刊出。恽逸群指出:“中国决不会变成西班牙第二。”他说,中国的情况“与西班牙的完全为了对内问题,和叛军显受外国指使的情况完全不同,何况全国的军心民心,决不允许任何人在强敌入寇的时候掀起内战,又哪里会变成西班牙第二呢?”就在这篇评论发表后的第二天(17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达西安,提出了“保蒋安全”“和平解决”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恽逸群的科学预见和判断,与党中央的决策及客观形势的发展完全相符。他非凡的洞察力,博得了上海新闻界同行的赞誉,称誉他为“彗星”(意即光芒四射)。
上海沦为“孤岛”后,在日伪的逼迫下,进步报刊纷纷停刊。恽逸群奉命坚守敌后,进入挂美商招牌出版的《大美报》任编辑,在极端艰危的环境中坚持战斗。不久,党在上海用英商招牌出版《导报》《译报》,恽逸群又分别担任主笔、总编辑等职务。他除了每天要为两报撰写评论外,还要同时为《大美报》《华美晨报》组织全部社论,为《循环报》组织部分社论。他一天要为四五张报纸同时写稿,他倚马立待的写作才华,可见一斑。车间排字工人往往就等在他的身旁,他写好一篇,排字工人立马送去排样,从不耽误出报时间。恽逸群的文章如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使沦陷区人民在如磐的暗夜中看到了一线光明,听到了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亲日派首领汪精卫借口长沙大火事件,公然在报纸上发表污蔑抗战、鼓吹投降妥协的汉奸言论。由于当时汪还是国民党副总裁,没有人敢公开挑战批驳他。这时,恽逸群勇敢地站出来,立即在上海《导报》发表《异哉汪精卫之言》一文,淋漓尽致地揭露汪精卫的汉奸嘴脸。仅仅1个多月后,汪精卫果然逃到越南河内,发表臭名昭著的《艳电》声明,投靠日本人当了汉奸。恽逸群料事如神的观察力和无所畏惧的胆略,使他又一次获得了新闻界“彗星”的称誉!
要有人才就要先办教育
恽逸群对新闻教育事业的最大贡献,是亲自创办并主持了8所新闻院校(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干部,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在中国现代新闻教育家中,堪称绝无仅有(这8所新闻院校(系)是——上海法政学院新闻系、香港中国新闻学院、“自修大学”新闻专科、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济南新闻学校、华东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系)。
上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全国大学的新闻系和新闻专业总共不到十家,无论从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日本。有鉴于此,恽逸群在大美晚报开辟《记者座谈》专栏,开展新闻业务的探讨、交流,他还先后在许多报刊主编新闻学专刊,如上海《译报》的“新闻学”专刊、香港《星岛日报》“新闻学”专刊、《新华日报》华中版“新闻工作”专刊等等。1948年,根据他在华中新闻学校讲课笔记整理出版的《新闻学讲话》,被誉为“中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新闻学”的著作,书中他提出的“四基五性”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恽逸群对新闻教育的理念,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一)培养进步的新闻人才,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和进步思想的教育;(二)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贯彻兼收并蓄的方针;(三)重视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校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较快具备实操能力。
1954年,他在谈到新闻和出版界人才规划时,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才是发展之本。要跻身世界出版业,关键要靠人,靠人才……有人说我办教育成癖,我在上海、香港和解放区都办新闻院校,大力培养新闻干部。我的经验是要有人才就要先办教育。”恽逸群在新闻和出版教育上的人才观,在当时是很超前的。
恽逸群对新闻、出版事业的贡献,数不胜数:在抗战的艰难岁月,经过恽逸群的出谋划策和安排,在日本侵略者的眼皮底下抢救出全套《申报》资料,确保了中国新闻史上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报纸资料不被日本人抢走;新中国成立之初,地图出版大都为私营机构,恽逸群为抢救地理研究资料,安置人才,率先在《解放日报》内成立舆图部,这是当时新闻界的一大创举,为后来中国地图出版走向正规,作出了贡献;此外,他还筹划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新闻图书馆,抢救新闻史资料,安置旧有新闻人才,被誉为中国新闻学泰斗的方汉奇教授,年轻时就曾是新闻图书馆的一员。他还和叶圣陶等教育专家,共同修订并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学生字典——《新华字典》,迄今已累计发行6亿多册。
恽逸群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晚年他抱病在常州休养时,常与友人探讨历史上常州及苏南工商经济发达的原因,探讨阳湖文派、常州学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的起因及历史作用。他一生写作无数,晚年甚至制订出十到十五年的庞大写作计划……
今天,我们在纪念恽逸群的同时,要继承和发扬他的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他在新闻文化上的传承、创新精神,总结研究他在新闻文化界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