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芮伟芬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的新年贺词,再次将民生摆在重要位置,强调要“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吃饭、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归根到底是让老百姓过上更美好的日子。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一如既往关注民生、回应期待,提“档”赋能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可感可及,为500万龙城百姓的幸福生活加码加温。
一顿饭、一张椅的幸福小事——精准监督有花有果
“孩子身高在长,但不少学校的课桌椅却没有跟着‘长’。”
“明年教室空调能全部安装到位吗?”
去年底,在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召开的民生实事专题询问会上,市民代表姜帆就课桌椅太矮影响学生健康、部分学校没有空调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向市教育局发问。
面对市民代表的“点名”,市教育局局长完利梅当场承诺,孩子的成长等不得,将“一校一策”“一地一案”解决课桌椅不适问题,2025年4月底之前,确保全市85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装上空调。
一桌一椅,是百姓生活小事,也是民生幸福大事。为更好聚焦“小事”、办好“大事”,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调整民生实事专题询问的问题,从以往10项全问到聚焦问2项,从最初更多关注时序进度、完成情况到更多关注完成质量、长效管理,突出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充分体现并尊重群众的关心关切。
问题更细小更具体、主题更聚焦更深入,解决也就更精准更高效。去年初,针对专题询问会上市民代表提出的我市老年助餐补贴“同城不同享”问题,市政府组建专班全力推进,并将“推动市、区两级助餐补贴同城共享”列入2024年度市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市人大常委会持续跟踪监督。市民“出题”、人大“监考”、政府“答题”,各方合力下,仅两个多月,我市就明确建立社区老年助餐补贴互认和结算机制,在全省率先实现跨县区老年助餐补贴同城共享。截至目前,这项政策已惠及老人1400余人、2.3万余人次。
“这充分体现了‘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践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晓云表示,将持续跟进、推动解决专题询问的问题,监督推动民意民愿得到高效回应。
“云”上听、随时应的响应机制——数字布局有声有色
“课桌椅的问题,我在‘民生实事云监督’平台反映过。这次当面询问,主管部门的态度我很满意,相信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专题询问会后,姜帆告诉记者,她是在坐地铁时了解到“民生实事云监督”平台的。
去年7月18日,我市“龙城幸福号”民生实事地铁专列开行。年度10项民生实事项目内容及其最新办理情况、30多类便民服务信息专题二维码、“民生实事云监督”专题一一呈现,市民用手机扫一扫,就可随时查看并提出意见建议,还能一键导航。
除了开通地铁专列,“我的常州”App也在首页同步上线“民生实事云监督”平台,市民可实时了解民生实事项目相关情况。平台还与12345热线高效联动,促使问题及时得到专业解决。截至目前,平台共收到各类民生问题和建议250余条,梳理汇总形成2025年度民生实事建议58条。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数字化布局,进一步扩大民生实事收集、宣传以及监督力度,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参与率、认同感,打造民生实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数字化“常州样板”。
市人大代表张立莹持续关注养老问题,她曾在“民生实事云监督”平台提出了居家养老问题的建议,不到半小时,民政部门就联系她并作出回复。“没想到响应这么快。”她表示,云监督平台不仅能推动民生实事更好落实、更接地气,也给老百姓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道。
日常查、专题督、定期报、重点核、年终审,市人大常委会以强力监督助推民生实事项目高质高效落地。去年,我市10项民生实事项目的84个子项目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计划组织对近三年的民生实事办理情况“回头看”,确保项目可持续、全生命周期服务老百姓。
老吾老、幼吾幼的法治保障——高效立法有情有义
“对大家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问题,我一直挂念。”“一老一小”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再次被提及。
从老人的一顿饭到学生的课桌椅、幼儿的托育位,“一老一小”始终是人大关注的民生重点。在不断高效精准监督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为民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关键小事”,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着力推进“一老一小”领域立法等,用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去年12月31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常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条例紧密结合民生实事,将“常有颐养”民生实事中“推动市、区两级助餐补贴同城共享”的相关政策上升为法规制度;针对民生实事项目中养老服务中心站点的建设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建立市、辖市(区)、镇(街道)和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方便百姓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去年9月1日,《常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条例”命名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吸纳了“常有善育”民生实事项目中普惠托育、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友好空间等内容,对托育点设置、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儿童成长撑起一片蓝天。目前,我市已在全省率先发布“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并逐步出台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的建设指引。
安全是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去年6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急救教育的决定,全面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今年1月10日闭幕的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票决出了2025年度常州市10项民生实事项目,结合其中的“公共安全提升工程”项目,市人大常委会将《关于提高公众应急处置能力的决定》列入了2025年度正式立法项目,以立法织牢织密生命安全“救护网”,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构筑更为牢固的“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