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整词儿”之风可休矣

日期:02-13
字号:
版面:第A04版:文笔塔 观点       上一篇    下一篇

近期,一些批判“优绩主义”的文章在网上颇为流行。这个新词,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财富;如果没有获得这些,那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相关文章云遮雾罩地绕了一大圈,其实,所谓“优绩主义”,不就是成功源于奋斗吗?如今,套上一个新“马甲”,说的还是“成功哲学”“赢者通吃”这些老话题,并没给出新的“解题”思路。且不说这些文章如何,单就“优绩主义”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大行其道,就值得一议。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20年说过一段话,中国经济中的“整词儿”现象值得注意,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堆新词儿,但问题还在那摆着。吴敬琏先生认为,这与中国经济研究的肤浅密切相关。不得不承认,吴敬琏先生的这一段话问得深刻。为什么“整词儿”?因为要“显得深奥”“看起来专业”。用大家或领导没有听说过的词,表现自己的研究是深刻的,学问是渊博的。但“整词儿”后就有解决方案吗?对于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踏踏实实地去想办法、找路子,真正去“开药方子”,而不是“掉书袋子”。

对于新词的出现,我们应该保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各国各民族或者说不同时代的语言都会有变化,新词儿难免会冒出来,语言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吸收中发展的。中国文化讲究兼容并蓄,我们并不排斥新生事物、新鲜名词,这也是时代发展所需。但是,不能故意无中生有、生编硬造,也不能用大而化之的概念和“大词”去覆盖具体现象和问题。文艺创作、新闻写作要如此,调查研究、公文写作更是要如此。尤其是在公文中,如果也是“整词儿”横行,那就不单单是文风问题了,更是涉及工作作风的大事。

标题要新,但不刻意生造。公文写作,不论是主标题还是段落小标题,一向提倡新颖别致,这样才会让听众眼睛一亮。但若不注重内容,只想着一味在标题上“标新立异”,这也是走上了歧路。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出台的《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就将“片面选取争议或负面词汇,炮制标题党、震惊体式话题,诱骗公众点击浏览”等作为一项治理内容。“炮制标题党”成了一宗罪,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文章要实,无须排比对仗。“标本兼治、长短结合、齐抓共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真抓实干……”这样的词语想必大家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有气势么?有;有内容么?你知我知。陕西作家贾平凹在出席全国两会时曾经说道:“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显然,他是在评论政府工作报告写得实在的同时,也委婉批评了那些动辄“排山倒海”、硬凑排比句的报告以及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和形式主义作风。曹丕在《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说得很明白了,文之气,是行文的脉络,自然而成,若生拉硬扯,适得其反。

文风连着世情,甚至关乎国运。新中国成立前后,作家王蒙还是一个中学生,他很细心,比较了一下国民党方面的北平市社会局局长温某某和共产党人李新的讲话,发现两者风格迥异。王蒙在自传里感慨道,前者“官声官气,拿腔做调,公鸭嗓,瞎拽文却是文理不通”,后者“共产党人的逻辑、正义、为民立言、全新理想、充满希望、信心百倍、侃侃而谈”。他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一种旧的政治势力首先从语文的衰落与破产开始了走下坡路的过程,同样,一种新的政治势力的兴起也是从语文上就显示出了自己的力量。“一看语言文字,就知道谁战胜谁了。”这个体会,值得深思。

干字当头、弃虚向实要提倡,“整词儿”之风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