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昕桐老师在校园
“麻将之美”纳入学校阶段性学习课程 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和学生一起设计的卫衣正面
和学生一起设计的卫衣反面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校园里,一场奇妙的文化融合正在悄然发生。原本在中国街头巷尾常见的麻将,摇身一变,成为了激发美国学生对汉语浓厚兴趣的神奇钥匙。
2024年11月10日,应女儿吴昕桐的邀请,我踏上了赴美探亲之旅。女儿3年前成为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鲁斯特学院(Brewster Acadamy)的一名教师,布鲁斯特学院是一所私立高中,女儿担任了学校中文、英文等4门课程的教学。在美期间亲历了女儿把麻将引入中文课堂的点点滴滴,麻将居然让美国学生爱上了汉语。
女儿从语言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在中文课上,她打破传统语言教学的枯燥机械,尝试着把麻将带到了课堂。将麻将引入课堂,并非单纯为了娱乐,而是看中了麻将蕴含的丰富文化元素与语言学习契机。她说第一次把真实的麻将牌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的眼中充满了好奇。这些印有奇怪符号和文字的小方块,瞬间勾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她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麻将的基本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汉语教学。比如,从认识麻将牌上的“一、二、三”等数字汉字开始,学生们一边学习如何读牌,必须大声念出对应的数字或牌面汉字名称,一边学习如何胡牌。每一张牌都像是一个神秘的文化密码,等待着学生们去破解。
随着对麻将游戏的逐渐熟悉,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也日益高涨。在游戏过程中,每出一张牌,他们需要准确地说出牌面的汉字,并且理解相关的指令,如“吃”“碰”“杠”等。这些汉语词汇通过实际的游戏场景,深深地印刻在了学生们的脑海之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游戏,学生们开始主动学习,了解更多与麻将相关的词汇和短语。他们不再把学习汉语当作一种枯燥的任务,而是在探索麻将游戏乐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汉语知识。
麻将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工具,更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麻将,美国学生们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知道了麻将中的“万”“筒”“条”分别代表着财富、粮食和货币,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而“东”“南”等风牌,又与中国传统的方位观念相关。
在课堂上,学生们分组进行麻将游戏,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相互交流、合作。他们一边学习汉语,一边分享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汉语,更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原本抽象的中国文化,通过小小的麻将牌,变得生动形象、触手可及。
女儿学校设置有每年为期一周的阶段性研究学习课程,该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为了让更多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了解麻将,女儿精心策划了名为“麻将之美”的课程,通过评估,“麻将之美”被纳入学校阶段性研究学习课程目录供学生选择学习。女儿还发动中文课上的美国学生一起设计了一套“麻将之美”课程的专用服装——带有麻将和其他中国元素的连帽卫衣。卫衣的正面是米白色,有学校的logo、麻将及麻将牌的元素“筒”“万”“条”,“筒”“万”“条”三个汉字也是一名美国学生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卫衣的正面还有一个口袋,口袋上有风的图案。卫衣的袖子上左边是“东南西北”四字,右边是“中”字。卫衣的反面是“发”字,寓意和象征意义丰富多彩,由一片绿色的风衬托着。目前,连帽卫衣设计图已经定稿并交付定制,选择该课程的学生不久就能穿上给他们定制的服装。“麻将之美”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麻将的基本术语,提升汉语言技能,还探索着麻将的文化意义,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开始玩麻将并用普通话交流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奇妙之旅就开启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汉语,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有一天能够亲自踏上中国的土地,来感受这个古老国度的魅力。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麻将这个独特的文化使者,它搭建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汉语的魅力在美国校园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