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洁璐 王 锐
通 讯 员 沈 琳
2月6日23时30分,热闹的城市早已归于宁静,地铁“红小梦”“蓝精灵”也已回场“休息”。但在地铁2号线文化宫站,地铁轨道“B超医生”倪昌业和同事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这几天降温,检查时要格外仔细。”倪昌业对同事说道。
轨道和人一样,时间久了,会出现大大小小的“伤病”,尤其是寒冬和酷暑季节,是轨道“伤病”的爆发期。“钢轨长期承受着电客车上百吨的重量,会产生一些肉眼难以看到的‘内伤’,且伤损极易发展,进而影响行车安全。”倪昌业介绍,轨道是电客车运行的基础设施,其性能状态与地铁运营安全密切相关。
轨道不会说话,所有问题都要依靠“轨道医生”认真、细致、频繁“把脉”才能发现。因此,每天地铁运营结束后,常州地铁运营分公司的地铁探伤工都要对钢轨开展检查,寻找病灶和隐患。“我们会通过波形图来判断内部是否有‘病变’,至于‘病变’是点、线还是面,则要‘医生’根据波形和锤子敲打发出的声音,结合自身的经验综合判断。”倪昌业说。
推着40多公斤重的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倪昌业和同事们一步步丈量着深夜的地铁隧道。“作业时,步行速度要慢。”倪昌业解释,探伤仪的工作原理和“B超”类似,一旦走快了,探伤仪屏幕上显示的脉冲波形会一闪而过,“容易漏过细节。”
每次作业,倪昌业和同事们大约要检查4公里长的轨道,距离看似不长,但在巡查中他们需要时不时停下、蹲下,“有时一蹲就是三四十分钟。有时一晚上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两条腿也仿佛不是自己的了。”
在同一作业点,地铁运营分公司轨道巡检工长黄嘉诚和同事们正驾驶着“铁帅”,采集钢轨、扣件、轨枕、道床等轨道基础设施的二维图像和三维数据。
“铁帅”是常州地铁集团与常州路航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智能巡检车。作为智能机器“轨道医生”,“铁帅”每小时能跑30公里,“单个工作日,就可以跑完2号线,完成全部轨道的数据采集。”黄嘉诚说。
“铁帅”配备了2台线阵相机和3台3D相机,最高数据精度达0.5毫米,“可以通过后台的‘历史数据比对’,实现重大病害边检边报,并且通过智能检测算法, 实现对轨道可视病害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测量,自动给出病害的位置、类型、尺寸等关键信息,实现对轨道设备故障的诊断和预警, 进而实现其智慧维护决策支持功能。”黄嘉诚介绍,“铁帅”投用后,大幅提升了轨道巡检效率和巡检质量,“杜绝了漏检漏巡现象的发生”。
2月7日1时30分,倪昌业和“铁帅”各自完成相对应的检查后,分别朝着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继续前行。“常年上夜班,确实辛苦,但我觉得值得,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乘客安全出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