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儒林石拱老桥

日期:02-08
字号:
版面:第A03版:文笔塔 文艺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谷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首歌想必年龄稍大一点的人个个会唱,人人会哼。这是1956年拍摄的电影《上甘岭》的插曲。

我们儒林也有一条大河,是儒林人民的母亲河。我们的儒林大河也是稻谷香两岸,我家也在岸上住,我也听惯了艄公的号子,我也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更令人回味无穷的是儒林大河上的一座石拱老桥。

记忆中的儒林老桥是一座圆孔石拱桥,它横跨在儒林东街的大河上,大河通长荡湖,通太湖,通长江。整座桥全是花岗岩麻石砌就,虽不是很大很长,但也雄伟壮观。古时没有水泥,石块之间全是用糯米浆灌注,异常坚固。桥面中间有一条凹槽,那是用来推独轮小车的车辙,凹槽两侧是长条石板铺成一级一级的阶梯形台阶,供行人行走。桥面两侧是装有石榫的石栏杆,雕龙画凤的浮雕十分精致,栩栩如生。

相传,古代儒林大河上通往东西两岸的一直是一墩木桥,这木桥可能要追溯到唐代以前,因为唐代以前儒林的地名叫储村,所以这墩木桥的名字一直沿用下来叫“储村桥”。乾隆版《金坛县志·桥路》上记载:“储村桥在县东南四十五里。”直到清末民初,金坛儒林的厚仁村上出了个史尧棠,这个厚仁村很大,当年行政区域划分,厚仁村中间一条河,以河为界,村西一半属于金坛,村东一半属于宜兴,这个史尧棠住村西,所以他就是金坛人。史尧棠可不是普通农民,他是当地的大乡绅、大地主,有钱有势,可他却是个大善人,当年金坛地区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金坛两个棠,威名扬四方;城里马荫棠,乡下史尧棠。”

话说这史尧棠见老木桥年代久远,摇摇欲坠,就发出倡议号召殷实富户捐款建桥。史尧棠有号召力,因为他是当时的“大图东”,图东是当时的地方行政长官,“图”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委员会,每个图有个图东,史尧棠是当地五个图的大图东。相当于乡长的职位。建造石桥,五个图和其他图都出了一部分钱,但大头还是史尧棠出的。

桥造好了,史尧棠叫大家讨论,一致通过桥名叫“桃园桥”,为啥叫桃园桥呢?是因为桥墩边有一座古老的尼姑庙叫桃园庵,这桃园庵当时香火很旺,保佑着一方百姓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在上世纪70年代前,运输物资没有公路和汽车,农村乡下人出行全靠轮船,运输货物全靠水路船只。

这儒林镇是个大镇,儒林河桥墩边上就是轮船码头,也是装卸物资的水码头。运输物资的船队都停靠在大桥南北两侧的河边上。据老人讲,每天都有很多做生意的船只轮流停靠码头,桥的南边一直停到破桥湾,桥的北边一直停到洪家湾。这儒林大河从大桥往南二里处,河道就向西拐弯了,拐弯处有一水坝,是河东高田地区雨水流入大河的水坝,水坝上架了一墩破木桥,所以大家就把这个大河拐弯处叫作“破桥湾”。大桥往北二里处,河道也向西拐弯,一拐过去就是长荡湖的湖头大桥,此处原先单独住着一户姓洪的人家,当地人就称此地为“洪家湾”。

我们小时候天天从桥上走,因为我们的学校就在河对岸桥边上。每次走到桥上时都会驻足观看河里各色各样的船,尤其是中午放学和下午放晚学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会从校门口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跑上高高的桥背。中午放学时,刚好从常州开往儒林的轮船准时到达儒林,轮船汽笛“呜”的一声长鸣,声震云霄,靠上轮船码头后,船上的人依次先上码头,很有秩序,然后码头上的人再依次上船,大家都守规矩,讲文明有礼貌。随后轮船又“呜”的一声长鸣,起锚回程,一切井然有序,和睦和谐。

放晚学后,桥上的人更多,轮船是看不到了,每天只有一班轮船。可其他时间里,河里的各种船只来来往往不断。那时小学低年级下午3点多钟就放晚学了,我总是第一个冲出校门,占据桥背上的最佳位置,观看河里的来往船只。那河里的船可多啦,帆篷船、拉纤的船、两边船帮上站满捉鱼老鸦的小渔船,还有连成一条线拖着十几条货船的铁驳子运输大船。最为惊险好看的是帆篷船和拉纤的船过桥洞时的景象。拉纤的船在靠到桥洞前,船工就先把扣在船头的纤绳解开,岸上拉纤的人迅速把纤绳收拢在手上,然后快速跑到桥背上,那船在解开纤绳后由于惯性自动向前行驶,待船一过桥洞,等在桥背上的纤夫立刻把绳准确地扔到船上,船上的人麻利地把绳扣在船头,纤夫又好继续拉纤了。如果纤夫在桥背上丢绳慢了,那么船迅速离开桥洞了,纤绳就落在河里,这样就麻烦了。纤夫要赶快回到岸上追船,然后把纤绳用力扔到船上扣住,才能继续拉纤。

那竖着桅杆、扬着帆篷的大船过桥洞更加惊险。帆篷船要在临近桥洞大约一里路时,缓缓降下帆篷,等到篷落下后,船接近桥洞了,此时,那高高的桅杆迅速倒下,因为圆形的桥洞小,桅杆不倒过不去,有时眼看着桅杆要撞上桥洞了,把我们看的人吓出一身冷汗,可它偏偏撞不到,稳稳地倒在船上,待船一过桥洞,桅杆又像活的一样立即竖了起来,紧跟着那帆篷就呼呼地升了上去,船上的舵手掌稳了舵,调整好风向的帆篷又被风鼓得满满的,船就像箭一样射出去了。

让人悬着心的是那种大型铁驳子拖船,它老人家慢慢吞吞,哼哧哼哧的,后面拖了十几条货船。老远看见它来了,两边的小船迅速靠近岸边稳住身子,让它老人家先过去。大拖船离桥大约还有两里路,就雄赳赳地张大喉咙鸣笛两声,告诉人们和其他船:“我来了!”我们看到这种情景都悬着心,生怕它们一不小心撞到桥洞上,因为它的吨位太重,力量太大了。这烧柴油的大型机动船,临到桥洞时,那推上来的水流碰上桥洞两边的石头,掀起高高的浪花!“船到桥头自然直”,大驳船拖着一长溜的货船稳稳地驶进桥洞,直到船队全部过了桥洞,我悬着的心才放下,重重地吁出一口气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放学后的我,总归趴在桥栏杆上看河里的船来来又往往,看河里的鱼鹰蹿上又蹿下,好像永远也看不腻,好像永远也看不够。

1966年,儒林大河要拓宽,只能拆除了这座百年石拱老桥,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水泥大桥,改名儒林桥。

老石桥服务了几十代儒林人,老人们回忆,拆桥的石板石块都抬到洋龙沟上筑了水坝,那镌刻着“桃園橋”三个繁体大字桥名的大石条也不知在何处了。老石桥,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精美壮观的儒林石拱老桥,回忆起来都是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