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云端吹落。从一枚桂树叶子开始,一整片的市井街道,就这样花香暗涌了。白居易《浔阳三题》诗里“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的意境,倏忽一下,从唐时的庐山深处,瞬临眼前。
这个秋天有些特别,原本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盛开的桂花,不曾有一点动静,让中秋赏月这等人间雅事,少了些许氛围感。不知有多少人在等一树花开,遗憾中,掺杂着几分思虑和困惑。
直到重阳时分,那些金桂、银桂和丹桂带着沉甸甸的花穗,花瓣肥厚,肉肉的,花序饱满,就像是来还愿似的,揣着从未有过的深重情分,姗姗来迟,却不乏真诚,让人世间从桂花还开不开的猜疑中等来了惊喜和安慰。
马路上的常绿行道树,大多是香樟、海棠和桂花。街边的丹桂树下,从街面小店里跑出来的女店员围成了圈,嘻嘻哈哈地摘着花,早市生意也顾不上做了。眼看那位葱绿色衣裳的女子正欲伸手与同伴争抢,被过路行人瞧了一下,不好意思了,脸上露出羞赧的笑。一群女人手忙脚乱的,有说要回家蜜一罐糖桂花的、有说酿一瓶桂花酒的,还有要做一蒸时令之下的桂花重阳糕的,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倒是不远处的街角显得安静,窄细门头小摊,做着配钥匙、开锁和修自行车的零活,墙上大笔写着手机联系方式。如今共享单车和电子锁普及,小修小补的生意也不如从前,摊主平时人也不坐班,四处忙活。看今天秋阳正好,居然支了块小木板,拉人下象棋,一旁小木凳子上的茶杯里还滋滋冒着热气。
紧隔壁的熟食店里,小伙计被老板催着,刚在店招小黑板上添了当天的一道新菜:桂花鸭。
马路正对面也有一排桂花树,窗帘店玻璃门里的老板娘只要一抬眼就能看得见。可是,她始终头也不抬,起劲地踏着缝纫机,正赶着要去老主顾家里交货。那戴着格子布袖套的两只胳膊来回忙碌,缝纫机头转得飞快,一踏就是一个晌午。一眨眼,她也从小姑娘干到今天了。这里,一长溜的小铺小店开开关关的,而她坚持住了,门面依旧很小,行人一不留神,往往走过路过也没有发现。小店一开也二十年了,她是眼看着以前这片南运河畔的城郊结合部,马路越修越宽,路两边的楼越盖越多、越盖越高。
原本这片区以传统产业工人居多,城中村星星点点地杂糅其间,想当年,好几个生活小区和配套的学校、菜市场都冠名“勤业”,大概也有倡导“业精于勤”的意思。近年来涌入置业的新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人群熙攘,灯火烛明。人情世故、家长里短,这里三餐四季都是吵吵闹闹的。后来老城更新加快,原先的城郊之地,野生的、乡土的味道少了,城市详规越做越精细了,店招时髦的奶茶店连开好几家,整条马路也洋气了。地铁开通后,马路上更安静了不少。
这片区域离市中心不远不近,一条路也不长不短,在地铁勤业站附近,又与一条纵贯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路横切相交。从地铁勤业站口出来的人们就像一群群鱼儿洄游进两条河里,琐碎、惯常、平和,波澜不惊,串起了不紧不慢的日子。
往来这路上的公交车经停市中心,公交车上的老人和孩子最多了。放学的孩子到站下车,总有几个调皮孩子是直接蹦跶下来的。放学回家,离家越近就会走得越快,小跑起来的孩子晃过沿街小铺阵阵扑面的麻辣鲜香,那些新鲜出锅出炉的牛肉粉丝汤、红烧龙虾、拉面、馄饨、小笼包和烤鸭、烤羊肉串,挑逗着人们的味蕾。有几家门店摊前,外卖跑腿的小哥已经在排队了。逃也似的孩子时不时会撞人身上,偷偷咽着口水时,也在时不时思量自家的饭菜。
而天气预报最新消息有点突然,今年来自北方的第一波强冷空气正在南下,明天夜里起影响本市,将带来猛烈的降温,马上就要刮风下雨了……
此刻,背着书包的孩子正从那桂花树下穿行,时不时做着深呼吸,还并不知道,将有风寒需要抵御,而这树上的一朵朵花,也要去迎接、面对和拥抱即将到来的疾风骤雨,一如生活中某些时刻的拥有,也是要随时准备失去的。
路的尽头,城市天际线浸润在夕阳余晖里,层云边缘被金色的或淡金色的霞光温柔地紧拥,等待着那一抹抹晕出蓝紫、橙灰色调的云彩天光,逐渐地变暗,直到慢慢入夜,直到明月初升,成就一个秋日黄昏那意犹未尽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