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18℃的“别样年味”

日期:02-06
字号:
版面:第A03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谢维娜 通讯员 张鑫异

2月4日清晨6时,城市还笼罩在薄雾中。当记者穿过新运冷链物流园区电子哨兵的扫描,踏入-18℃的低温仓储区时,瞬间被扑面而来的寒气包裹。叉车工彭飞戴着防冻面罩,正驾驶着新能源叉车在5层高的立体货架间灵活穿梭,他身后的货架上,整托整托的进口榴莲、澳洲牛排整齐码放。

电子显示屏实时跳动着各区域温度数据:-18℃的仓储区、0℃—7℃的常温区、10℃的装卸月台,三个温区通过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确保从食材原产地到市民餐桌的全程冷链不断链。“在低温仓储区作业时,我们都会穿特制的保温服,但待的时间也不能过长,不然脑壳都冻得疼。”彭飞的说话声在面罩遮盖下有些失真,他意识到后便扯下一角和记者说话,嘴边呼出的白气在冷库照明灯下格外清晰。

在中央控制室,新运冷链物流园现场岗主管专员陈伟华一边看着智慧冷链平台的监控画面,一边在客户交流群里对接当日的出入库工作。“从年前10天,园区的进出库就忙个不停,每天都有几百吨的货品要调度。节日期间主要是保障食材的正常供应。”他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一条刚刚收到的出货申请:五香毛豆混装出1托、奥尔良鸡翅中混装出1托……

这座可出租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城市冰箱”里,看不见张灯结彩的传统年味,但智能温控系统跳动的数据、冷链车尾灯划出的流光、工人们防寒服上的冰霜,以及智能化设备运转的嗡鸣声,与运输车辆的鸣笛声交织成独特的“冷链交响曲”,书写着新时代冷链人特有的春节坚守。

穿过物流园区来到新运冷链交易中心,这里另有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交易中心有肉类、水产类、面点类等各类专区,商品类型丰富,往来的采购商和运输车辆更是络绎不绝。

“这个牛排是哪里产的?怎么卖?”“牛排是什么等级?是草饲还是谷饲?”主做原切牛排的商户邓昊一边回答着顾客的提问,一边向记者介绍,“我们家的生意很好,节日期间经常有人打电话问什么时候开业。大家就决定提前结束春节假期,年初五就回店开工了。”邓昊说,他家的店铺档口在交易中心,货品就储藏在冷链园区里,提货距离不到200米。“需要大批量提货的时候,我们提前跟冷库那边申请,开一辆小皮卡就能迅速把货品提出来。”

冷链对于农业发展而言,不仅在相关产品的储存、运输与销售等环节扮演重要角色,更在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供应、平衡物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运冷链项目于2022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冷链园区于2023年12月投产运营。截至目前,新运冷链的冷库包库入驻签约面积近5万平方米,聚集了多家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头部企业。通过集“供应链集采、冷链集中仓储、统一配送、农贸市场直营直销”于一体的“冷链仓储+N”运营模式,新运冷链形成了“原材料生产基地+冷链仓储+冷链配送+商超+社区+居民户+餐饮门店+团餐客户+农贸市场+学校团体”的一体化链条,为市场保供、稳定物价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