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副刊之友于天目湖湿地公园合影 环轩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溧阳服役,可以说,溧阳是我的第二故乡。九十年代初,有幸于溧阳娶妻生子,溧阳便成了我的妻乡、孩子的母乡。30年来,每次去溧阳探亲,岳家亲朋们泡茶时常常调侃道,“尝尝我们溧阳的矿泉水,你们平常喝不到的噢”,话语间充满着自豪和骄傲。
品着清澈的天目湖水冲泡的溧阳白茶,实在是一件人间妙事,真可谓碧水润喉滴滴回甘、香茶沁肺缕缕销魂。陶醉羡慕之际,一丝担忧也常常泛上心头:此等人间美味,能否长久享用?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杞人忧天,因为千里之外的故乡正遭遇着此番不幸。我的老家临近海边,因为处在众多上游河道的入海口,所以水网密集、河道纵横,可与江南水乡媲美。儿时的故乡也是水质甘甜、鱼虾成群,乡亲们劳作之余,口渴了可直接从河道里掬水而饮。可惜的是,随着近年来流域上游、尤其是临近省市的企业非法排污,故乡河流常遭污染,再不见鱼虾漫游、顽童戏水,别说饮用,连农田灌溉都成问题。想到溧阳水系多源自外省市,又逢经济腾飞之际,此种担心便难以释怀。
日前,有幸参加市生态环境局与常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走进绿色常州 书写生态之美”采风活动。本次采风,我们相继探访了溧阳、金坛多个湿地公园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村,真切感受到了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非凡壮举,以及生态环境工作者为“美丽常州”作出的不懈努力。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洙漕河生态安全缓冲区。溧阳大地上这一匠心独运的生态建设工程,不仅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多年的担心化为乌有。
洙漕河位于天目湖上游,发源于苏皖交界处,而天目湖则是溧阳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担负着全市人民的用水重任。为了提高水源地的安全保障能力,守护好溧阳人民的一方碧水,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经过科学论证,精准确立了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的方案。针对上游的水产养殖导致尾水污染的现状,主动与邻省的上游乡镇友好协商,建立起区域联保共治和生态补偿机制,协助上游群众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与此同时,还相继开展了洙漕河生态安全缓冲区、天目湖湿地公园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通过整理水系、拓宽河道、恢复植被、建设梯级生态滤坝等措施,极大增强了流域自净能力。据随行的生态环境专家介绍,该生态安全缓冲区的建设,不仅能有效消纳、降解和净化生态空间中的环境污染,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等功能。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如今的天目湖拥有30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域,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
置身洙漕河生态安全缓冲区,巧夺天工的梯级湿地错落有致,星罗棋布的水域洁如明镜。水岸芦苇如道道绿色的屏障,堤畔水杉似排排挺立的哨兵,沉水植物在浅低自由地铺展,飞鸟在尽情地嬉戏。徜徉在梯级滤坝上,两边风景秀丽,脚下流水潺潺,充分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身处如此美丽的自然山水之中,我既为这一方百姓、万千生灵感到庆幸,也对政府的高瞻远瞩、生态环境工作者的艰辛奉献而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