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一城碧水润民生

日期:01-27
字号:
版面:第A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三水’统筹的常州污水治理”获选长江大保护优秀案例;常州排水“源网站厂”一体化数字运营平台成功入选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江边五期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全面开工;市区雨污水系统提升优化工程全力推进;“五统一”开启我市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新篇章;一体化机制实现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两降两升”;圆满完成排水防涝雨天巡查助排任务和台风强降水应急任务。

2024年,作为城市排水的“守护者”,市住建局排水管理处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谋划、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注重实效,依托强有力的行业管理经验,为常州打造长三角生态中轴战略赋予新发展动能,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常州答卷”贡献力量。

提质增效 常州经验入选长江大保护优秀案例

常州北临长江,南临太湖,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始终面临较大挑战。

挑战亦是机遇。常州排水,已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污水综合治理的常州探索。聚焦解决污水治理瓶颈问题,实现从水污染源头治理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的转变。

如今,常州探索已变为常州经验,“‘三水’统筹的常州污水治理”获选长江大保护优秀案例,坚持系统思维,提高污水管控水平;坚持安全韧性,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坚持生态发展,保障长江生态环境;坚持以“智”促“治”,提升智慧管理水平的创新做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

接续奋斗,一路花开。如今,常州已经破解了城市排水行业普遍面临管网高水位运行、雨天污染溢流严重、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不足、污水厂进水浓度提升较难和水环境质量不高等普遍性问题。

锚定目标,笃行实干。近年来,常州始终实行“源厂网河一体”“规建管养一体”和“雨污一体”的排水管理体制机制,污水处理科学规划、系统治理,建立起常态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市政雨污水管网由市排水管理处精准管理,源头治理,溯源排查,发挥源网管理协同、技术支撑和能力优势,实现全系统排查目标。

在排水系统能力提升方面,我市持续实施雨、污水设施能力提升工程,并在全国率先实现排水管网低水位运行,充分发挥管网冗余及污水处理厂调蓄作用,既及时处理初期雨水,又实现排水防涝能力提升,不断提高韧性城市管理能力。

在服务排水户的过程中,基于多年管理实践,市排水管理处建立健全了合同管理与许可管理相结合的“双轨制”管理模式,同时辅以信用评价、信息化手段,有效避免排水户失管问题,为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及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持续做好工业企业制纯水、浓水等清下水管控、含氟废水治理、涉重金属污水排放管理等。其中,含氟废水治理全国领先。

2024年,全市处理污水量2.34亿吨,同比增长4.67%;出水严格执行优于国家一级A和太湖流域地方标准,达标100%。全年实现挤除外水1.5万吨/天,年节约污水处理运行费约1000万元;污水系统管网冗余度保持60%以上,保障水体水环境质量。

绿色低碳 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市排水管理处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目标,围绕科研和实践两方面积极推动“双碳”工作,在排水工艺选择、运行管理中贯彻“双碳”理念,全方位探索污水处理过程低碳技术,践行绿色发展。

常州市江边污水处理厂是我市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2024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公示的全国首批45家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名单中,江边污水处理厂(三、四期)赫然在列。污水处理是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标杆厂”的遴选看似是在“考”污水处理厂,但实际考核的是整个城市的污水治理体系。

在建的江边五期工程是我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生态中轴建设、节水型城市、低碳“无废城市”和新能源之都建设的重点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0万吨/日,同步建设600吨/日污泥厌氧消化综合处理设施、光伏发电、水源热泵等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建成后,江边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70万吨/日,将成为江苏省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也是全省领先的低碳绿色综合示范项目。

项目采用行业领先的AAO+AO+反硝化深床滤池组合工艺,打造韧性污水厂;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处理技术多途径分质供水、光伏发电、沼气发电,打造低碳污水厂;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打造生态污水厂,努力将江边污水厂打造成能源资源厂,变废为宝创造城市新的“水”“电”“气”“暖”。

在确保江边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同时,江边五期工程厂区污水处理工程、污泥厌氧消化工程、深床滤池工程三大工程加快推进,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江边五期及污水资源化利用工程配套厂外回用水管道工程也已全面开工建设,市排水管理处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又一张“蓝图”,正在高质量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

“建成后,江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供应将不少于500万吨/年。经处理后的再生水能解决企业用水需求,满足企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减少生产成本,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目前已经有多家企业来和我们洽谈合作。”市排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厂外回用水管道工程建成后,将有利于长江大保护,“更有效避免工业企业温排水(有些企业排出的废水高于常温)对长江水体环境的影响,大幅降低长江地表水耗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此外,秉承节约水资源的理念,工程建成投运后,经过处理的尾水将实现分质供水,激活城市“第二水源”,并缓解片区用水高峰期居民与企业之间的用水矛盾,综合提升用水效率。

长期以来,市排水管理处围绕江边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因地制宜建成了以景观生态补水、能源回收利用、工业生产回用、生态安全缓冲区为代表的一系列再生水回用工程,初步实现了“一厂多区、一水多用”的再生水回用目标。2024年,我市主城区再生水回用达到5186.38万吨。

系统思维 开启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新篇章

金坛区薛埠镇仙姑村迎来八方游客,这里流水潺潺,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之美。来自南京的秦女士表示:“仙姑村的风景很美,在这里安安静静住上几天,看看青山绿水太满足了。”

曾经,金坛薛埠片区是典型的雨污合流区域。为解决乡镇污水处理的短板弱项,市住建局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工作专班以薛埠镇为试点,组织精干力量进驻现场,指导开展从源头到末端的详细排查,查看排水户内部管网、居住楼和城中村管网、市政主干和支管网、污水厂运行情况,并与属地协同推进污水收集处理,成效显著。

薛埠村的美丽蝶变,是我市持续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解决乡镇污水处理短板弱项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统筹推进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按照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1+8”专项行动方案,推进城乡污水治理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行。

在实现统一推进、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基础上,为实现污水治理“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生活和工业污水统筹”全要素、全覆盖的治理理念,破解污水治理体制机制难题,我市还督促各板块明确一体化污水治理的主管部门和具体业务单位,一体化推进辖区内城区、集镇和工业废水收集处理工作。

为实现一条链监管机制,2024年,我市围绕17个达标区建设任务,城镇污水一体化58项重点工程,对乡镇污水治理现状全面调研和排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督察,及时提供技术支撑,补齐乡镇污水治理短板。同时,强化一站式调度机制,对城乡污水收集处理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挂牌督办,将污水收集处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高质量考核体系。

生态发展 黑臭水体治理效能“两降两升”

河道清澈见底,水生植物点缀其中,好一道风景线。1月18日清晨,五星公园被冬日阳光逐渐唤醒,不少住在附近的市民前来散步晨练。

过去,十字河由于水体动力不足,加上附近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导致河水自净能力基本丧失,水质持续恶化,成了大家都不愿意靠近的臭水河。近年来,市排水管理处在十字河周边进行控源截污,并就近将老京杭运河水采用超磁净化工艺后,对十字河进行生态补水。这不仅改善了河道本体水质,还加强了河道水体的流动性,加速了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市排水管理处相关部门负责人说:“通过源头治理、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十字河实现了从黑臭向清水的转变。”

与十字河一样实现从“黑、臭、脏”到“清、透、净”转变的,还有位于老城厢范围内的东、南、西、北市河和锁桥河等5条河道。“我们对这5条河道实施了老城厢清水工程,工程采用‘源头净化+过程活水’的技术路线,分别在广化桥绿地、青山绿地和椿桂园绿地建设净水设施,总净化活水规模11万吨/日。净水设施主要结合绿地建于地下,采用超磁处理工艺去除源水中的污染物。工程末端设有抽排泵站,促进水体流动,实现了水体活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实现控源截污和水质净化的基础上,市排水管理处还打造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下森林净化系统,重构水生态环境,促进河道生态自净功能的恢复。

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优美生活环境的呼声。

近年来,我市坚持“两网、五水、百站、千源、万户”共治,建立“源厂网河、规建管养”一体、“责权一体”的管理架构,通过持续创新发展增强系统安全性和韧性,不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加快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以及“降水量、降液位、升水质、升绩效”目标。常州也因此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收集效能提升的全国典范。

多年来,常州排水一直坚持厂网并重、管网先行,坚持多规合一、雨污同管同养、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互联互通”工程,加强源头精细管理,多环节联动促进高效查治问题。

从1993年介入对小区管网建设的监督验收,逐步形成从地块出让到验收交付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在2010年前完成近500个老旧小区的分流改造,并长期开展老小区排水管道的排查治理工作;近年来采用“排水许可+排水户合同”的排水户管理模式,构筑全方位管理体系。多年来,市排水管理处始终采用“大分流、小截流”,使污水系统与河道物理隔离,坚持雨污分流和源头治理优先的整治原则。

同时,常州排水还在对市区污水系统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一厂一策”整治方案。按照“收污水”“治雨水”“挤外水”“强管理”的治理策略,采取污水厂提标改造、主管网排查整治、截流系统“挤外水”、“小散乱”联合整治等措施,开展排水管网周期性检测。2024年,我市主城区完成468个居住小区的排水排查整治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排查整治的小区数量已达655个,实现了小区排水排查整治第一轮全覆盖,为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保驾护航。

目前,我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无雨天返黑返臭现象,河道水质指标提升,部分河道已恢复生态功能。2024年,全市20个国考断面累计优Ⅲ比例85%,51个国省考断面累计优Ⅲ比例94.1%。

本版文字:郑雨露 黄洁璐 杨宽

本版供图:常州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