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常州日报

“恽逸群新闻实践”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发言摘编

日期:01-26
字号:
版面:第A02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恽逸群生平

恽逸群,1905年1月24日生于江苏常州(武进)上店镇寿山村。1921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因家贫辍学;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他投身新闻界,先后在上海《立报》、香港《生活日报》、上海《导报》、《译报》任编辑、总编辑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总编辑兼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

在新闻实践中,他撰写了大量优秀的新闻报道和社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字财富;创办和主持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等8所新闻院系,培养了数千名进步新闻人士,他的新闻思想和实践活动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5年是我国杰出的新闻文化界战士,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政论家、出版家恽逸群同志诞辰120周年。1月23日,我市召开“恽逸群新闻实践”传承与创新座谈会,传承恽逸群新闻实践经验,并以此推动当代新闻人在新时代进一步创新发展,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更好践行“四力”,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这是一场观点的交汇,也是一次心得的交流。本次座谈会由常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常州市武进区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州市武进地方文献研究会协办。现场近30名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及恽逸群亲属汇聚一堂,围绕恽逸群的生平、新闻思想和当代意义等主题交流发言,深入探讨。现将部分精彩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恽逸群在青年时期,就主动跳出舒适区,毅然放弃既定的人生道路,在战火中坚守革命理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基地副主任、副教授林溪声说,1921年,16岁的恽逸群以优异成绩考入私立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修科。身处动荡时代的恽逸群,在目睹国家危亡、民众疾苦后,没有被眼前安稳的人生之路束缚,而是敏锐地洞察到时代需求,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革命的危难时刻,他勇敢地挑起了全武进县的革命重担,担任县委书记。在家乡江苏武进参与革命活动时,他积极组织宣传,主动传播革命思想,通过与进步青年合作,将革命理念传递给民众,打破了民众思想上的禁锢,推动了社会思想的变革。

“恽逸群用忠诚诠释初心,以行动践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中的楷模。”原武进区党史办副主任杨汉平说,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处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在白色恐怖笼罩之下,恽逸群无所畏惧,机智灵活地开展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一是拿出自家祖产70多亩良田做抵押并贷款,在常州市中心药王庙和恽氏家庙内创办私立“逸仙中学”;二是利用开明人士杨木斋任校长的前黄公学,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三是创办都家桥觉农小学,指派共产党员张云鹤任校长。3所学校作为我党在城乡的3个活动据点,办得红红火火,成为了“红色港湾”“红色驿站”,为我党培养、输送了一批革命骨干。

“恽逸群在革命斗争中有胆有谋,讲究审时度势,善于灵活机动地开展斗争。”原常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梅文岩说,恽逸群以自己的家产抵押并借款,办起了常州武进第一所共产党的干部学校“逸仙中学”,不仅为常州也为整个苏南培养革命干部。“逸仙中学”的旧址,如今已成为常州最早的市级文保单位之一,也是第一批江苏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之一。他带头掀起在武进开展“三抗”(抗租、抗税、抗债——高利贷)农民运动,巧妙利用国民党政府的法律法规条款,在国民党办的报纸上大造舆论,“拿对方的拳头打对方的嘴”,揭露天宁寺大地主冒粮收租、剥削佃农的罪行,开展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

“恽逸群以笔为戎,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常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张政说,恽逸群同志在家乡常州武进历经早期革命生涯后,先后转战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开创了新中国城市党报的先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新闻理论和实践财富。他的一生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传承他多年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不断探索积累的新闻实践经验,并在新时代将他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恽逸群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的创办者。”恽逸群创建“青记”时的战友陆诒先生之子陆良年说,1937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恽逸群、范长江等人在上海集会,成立了“青记”。“青记”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对于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抗日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恽逸群功不可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记”成立的日子,被定为记者节,成为中国新闻记者的重要节日。

“恽逸群是以笔为枪的抗日新闻战士,堪称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多面手’。”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教授葛金华说,恽逸群当过记者、编辑、主笔,办过通讯社、报纸、杂志。在他接手《立报》后,借助对“七君子”案件、“西安事变”的报道,既让大众充分了解了“七君子”及其事件的真相和始末,也让声援“七君子”的正义力量有了一面旗帜。在“西安事变”报道方面,《立报》发出了当时针对“西安事变”一定会和平解决的强大声音。从此《立报》声名鹊起,成为了小报中特立独行的存在。这扩大了由我们党所控制报纸的影响力,为传递我们党的真实现状和声音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恽逸群堪称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教育家。”恽逸群外孙、原常州日报编辑顾祖年说,恽逸群对新闻教育事业传承、创新的最大贡献,是亲自创办并主持了8所新闻院校(系)。这些新闻院校(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干部,其数量之多,影响之广泛,在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家中,堪称绝无仅有。1948年,他在华中新闻学校根据讲课笔记整理出版的《新闻学讲话》一书,被誉为中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新闻学的著作。这本书既是他从事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新闻学理论的重要探索。

“恽逸群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精湛研究的资深学者。”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常州市武进区地方文献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尚金说,恽逸群编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新华字典》和多种中外地图,主持酝酿《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设计。他还运筹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新闻图书馆,并亲自担任理事长,为抢救新闻史资料,废寝忘食。

“我们不仅要回顾恽逸群对革命事业和对新闻事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传承他的精神,坚守他的信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说,从恽逸群那代人起,新闻事业就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身处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依然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发扬恽逸群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精神,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将在‘挺进主战场’中,赓续先辈创新精神。”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副总编辑陆上早说,恽逸群是从常州走出去的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重要先驱。虽然已经时隔半个多世纪,但是,他对新闻价值的不懈追求、对新闻业务的不断精进、对传播技术的创新探索,对于身处大变革形势下的中国现代新闻业,尤其是肩负“挺进主战场”重任的传统主流媒体,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2024年底,作为市级媒体融合改革的全省首个试点,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一次攥指成拳的深度融合,也是一趟重整戎装的全新起航,更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重塑。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将在优化媒体布局、推动流程再造上动真格,建成立足常州、面向长三角、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市级新型主流媒体;将理顺经营管理体系、拓展多元经营业务、提升专业技术支撑,建成行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传媒集团;还将优化机构管理、业务流程、队伍建设机制,建立适应现代传媒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思想观念、管理机制、传播方式、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系统性变革。

“我们将用实际行动,不断学习和传承恽先生的精神内涵。”武进区融媒中心广播电视部主任贺敏伟说,恽逸群主张报纸要为大众服务,不仅要做大众的耳目喉舌,真实记载大众应该知道的事实,说大众要说的话,更要积极引导、教育和组织大众。恽逸群用他的具体行动体现了新闻的核心价值:真实、公正、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作为恽逸群的老乡加同行,肩负时代重任、心怀新闻理想的常州新闻人,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宝贵精神,用更多及时权威的新闻报道、家喻户晓的精品节目,不断开创新闻传媒发展新局面,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本版撰稿:孙人杰 谢维娜 本版供图:高岷 顾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