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2025年我市“全国科普月”之际,市科协梳理了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通过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构建全民参与、资源共享的社会化科普新格局,持续拓展科普服务覆盖面与影响力,多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在品牌科普活动方面,市科协联合多部门推动科普为民走深走实。市科协组建了2025年宜兴市科普讲师团,开展科普集市、讲座、表演等各类群众性活动50余场,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电影放映系列活动9批次;与市教育局共同推进青少年科技竞赛,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4件作品入围省级决赛,1件荣获省一等奖;创新将慈善与科普融合,实施中小学“爱眼科普”慈善项目,完成6所试点学校的科普长廊建设,发放近视防控手册并拍摄系列视频10集;推出“智惠银龄”科普志愿服务,面向老年人开展健康、农技、应急等主题讲座50余场,发放多种实用科普手册。
在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市科协系统积极培育优质科普基地。万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评无锡市首家“国家级”科技小院,黄瑞松旧居、市科技馆获评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多家单位申报无锡市级科普项目。同时,市科协积极推进科普场馆联合体建设,制定年度计划,提升成员单位业务能力,深化长三角“一地六县”科普研学合作,举办工作推进会及暑期研学活动。此外,全媒体科普宣传阵地也进一步拓宽,刊发《宜兴日报》“科普之窗”专栏,更新城区宣传栏,推出6期《科普之声》,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普文章271篇,制作原创短视频31期,有效扩大科普传播覆盖面。
作为科普主阵地,市科技馆服务能级显著提升。截至8月底,进馆人数突破30万人次,超去年全年,创历史新高;与多部门联合举办临展,吸引观众12万余人次。市科技馆还创新推出“行走的科技馆”轻量化服务模式,深入社区、乡村开展活动35场,服务4443人次;与8所学校实施“一校一策”馆校合作,开展活动32场,服务学生5123人次;引入高校“星光博士站”等专家资源,开展跨领域科普活动24场,服务4000余人次,并与中国科大、南大等高校合作推出航天、深空、未来交通等高质量科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