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桑梓之念永难忘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4版:阳羡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17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原副区长、复兴医院原副院长杨骥川先生突发疾病,溘然逝世。噩耗传到宜兴,与其相识、交往过的家乡人,无不感到震惊和悲伤。9月25日,市委、市政府派出代表,专程赴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送这位宜兴人民的优秀儿子最后一程。

  杨骥川,1941年9月出生于宜兴市和桥镇北新村老官庄自然村。196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1968年9月起在甘肃省文县担任6年乡村医生,后先后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工作,任复兴医院副院长。1991年至2010年,先后任北京市西城区副区长、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作为知名外科医生的他,还秉持家学,酷爱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并担任第三届中华慈善总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9月17日晚,原宜兴日报社副总编岳鹏突然听到这一不幸消息,简直不敢相信,待与杨骥川亲属确认后,沉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岳鹏说,2019年春节刚过,他在北京一次乡友交流活动现场与杨先生相识,杨先生儒雅、谦慎的形象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他数次与杨先生联系《天南地北宜兴人》采访事宜,可杨先生总是谦虚地推辞。后夫人霍元颐女士对他说:“你平常总是念叨家乡,现在家乡报来采访你,这不是件好事嘛!”杨骥川觉得有理,便接受了采访邀请。

  当年8月1日上午,岳鹏和原宜兴日报社社长程伟等,来到杨骥川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家中采访。杨先生一口宜兴话,让大家感到特别亲切。他告诉家乡媒体的记者,1946年,他5岁那年,全家便从宜兴迁居上海,从此自己便一直在上海、北京等地学习、工作,但数十年来,他和家人在家里一直讲宜兴话,与家乡的联系也从未中断过。采访期间,杨骥川把寄托其思乡之情的书法作品《桑梓之念》捐赠给原宜兴日报社。2020年4月,他又寄来墨宝,祝贺《宜兴日报》出版一万期。

  近年来,岳鹏与杨骥川交往不断,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今年春天,杨骥川为感谢家乡的哺育之恩,请历史学博士邸永君创作了八首赞颂宜兴的诗词,包括《咏宜兴院士教授之乡》《咏荆溪紫砂》《咏桑梓佳茗》等,杨先生采用楷书、隶书两体,精心将这八首诗词创作成六尺九条屏书法作品。杨骥川委托岳鹏把这批书法作品捐赠给市政府,市政府分管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指定由宜兴市美术馆收藏这批作品。5月13日,岳鹏将这组浑厚古朴、端庄大气的《宜兴八首》书法作品转交宜兴市美术馆,了却了杨先生的一大心愿。

  今年73岁的和桥镇北新村原党总支书记杨裕国,与杨骥川是同宗兄弟,平时两人常有交往。当杨裕国听到杨骥川不幸仙逝的消息时,一下子哽咽了。杨裕国说,杨区长尽管5岁就离开了出生地,可他的家乡情结特别重,生前曾多次回家乡,2012年和桥高级中学百年校庆,他专程回家乡祝贺。杨裕国告诉笔者,杨区长尤其喜欢家乡的味道,为此,每年春节、端午来临,他总会给杨区长寄上团子、粽子等物,杨区长总是开心地说,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

  最令杨裕国感动的是,今年4月,杨骥川创作了他一生中书写最大,也最重要的一组四幅八尺中堂书法作品,原本准备留给子女,可为了与家乡父老分享,最后还是捐赠给了老家,现在这组大型书法作品已在位于北新村的吉祥寺内展出。

  市档案史志馆馆长蒋宁鹏因工作关系,与杨骥川多次接触,他说,杨区长十分关心家乡发展,他的逝世是家乡的一大损失。蒋宁鹏回忆道,2018年7月,他带工作人员到杨区长家中征集档案史料,杨区长真诚地支持家乡的档案工作,不仅捐赠了自己有史料价值的各类证书、照片、讲稿等,还捐出了其祖父杨寿祺(又名杨若渔)著《石鼓时代研究》、其外公周纲仁著《国山碑考释》等一批十分珍贵的史料。他先后两次,共向市档案史志馆捐赠档案、史料62件。

  杨骥川先生从医,数十年间凭借高超的医术,不知为多少病人去除了病痛;从政,他更是兢兢业业,政绩卓著;作为一名书法家,他笔触严谨而气韵生动,力透纸背的,是身为医生、公务员的精彩人生,跃然纸上的,是无所畏惧的担当及其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杨骥川先生,您桑梓之念难忘,家乡人民,也永远怀念您!

  (肖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