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3版:影像       上一篇    下一篇

  腐

  丁蜀的夜,总是先被张泽桥畔的豆浆香气唤醒。凌晨三点,当星星还缀在墨蓝的天幕上,俞秋成家的豆腐作坊已亮起暖黄的灯,昏黄的光晕透过窗棂,在青石板路上洒下一片温柔的光斑,与电动机转动的低吟,揉碎了小镇的寂静。

  俞秋成今年64岁。只见他伸出手指,在陶缸边轻叩——缸里泡了整夜的黄豆,吸饱了水分,胀得鼓鼓囊囊。“泡得恰到好处!”他轻声呢喃。四十多年的光阴,在他的掌心烙下厚茧,当年跟着父亲学手艺的毛头小子,早就把泡豆的时长、水温等,都变成肌肉记忆一般的存在。他也曾从这间豆腐作坊里“出走”,做过油漆工,倒腾过蔬果,可兜兜转转,终究还是回到了这里——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石磨转动的吱呀声,还有豆浆煮沸时漫过街巷的乳白色雾气,像一条温暖的河流,牵引着他归来的脚步。

  电动机嗡嗡作响,取代了当年驴拉磨的旧时光,却带不走匠人凝注的目光。乳白的浆液裹着黄豆最本真的香,溪流般汇入木桶。灶台边,妻子盛爱娟手执长勺,轻轻搅动沸腾的豆浆,手腕一扬,表面的浮沫便被撇去,只留下清亮的豆浆继续翻滚,热气裹着豆香,漫过鼻尖,勾得人心间暖洋洋。

  做豆腐,最要紧的是点石膏这道关。俞秋成端着兑好的石膏水,快速倒入盛豆浆的大缸里,三起三落间,豆浆便凝成颤巍巍的玉脂,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太嫩。他凝视缸中的变化,像是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豆腐花被舀进木格,裹上纱布,又压上重物。一个多小时后,掀开纱布,白净、紧实又软嫩的豆腐便出现在眼前——那是机器怎么也模仿不出的细腻口感。

  就像当年俞秋成那样,女儿俞旭娇如今也跟在父亲身边学着手艺。一家三口的力气有限,每天不过做一百多板豆腐,四五百斤的分量,却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一大早送去菜场,豆腐刚摆上案板,就围满了老主顾。有人捧着热乎的豆腐念叨:这味道啊,跟四十多年前一模一样。他们也会怀念般地说起,以前过年,方圆几里的乡亲会挑着黄豆来作坊,将做好的豆腐“养”在清水桶里,能吃上个把月,那是冬日里最实在的营养。

  天光渐亮时,作坊的蒸汽渐渐淡去。但第二天凌晨三点,暖黄的灯还会亮起,电动机依旧会嗡嗡作响……这份老手艺,会在俞秋成和女儿的手里,伴着豆香,一年年传承下去。

  那乳白的豆浆,正将一代代人的坚守与温情,熬煮成最绵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