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到了秋分,白日和黑夜悄悄拉成了平手。清早开窗,一阵风溜进来,不热也不凉,恰到好处地拂过脸颊。这个时候,人好像也应当慢下来,想想生活中蕴含的丰富哲理。
在我家巷子尽头有个做陶壶的老者。他的手又糙又黑,可一团泥到了他手里,就变得特别柔顺。我看他做壶,总是不急不躁。水加多少,全凭手感。“多一分太软,少一分就裂。”他说,“就像做人,太使劲了累,太松懈了乏。”泥土在他指间转着,渐渐立起来,成了一个壶的模样。原来最好的手艺,不过是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分寸。
母亲每到这时节就要炖鸭子。她说秋分吃鸭最养人,不过做法有讲究。鸭肉偏凉,得用老姜爆锅;冰糖炒色,为的是添一点甘润;最后小火慢炖,让味道融在一起。出锅时香气扑鼻,咸中带甜,肥而不腻。母亲常说:“吃饭如做人,不能只认一个味。”年少时不懂,如今才明白,生活的滋味就在这搭配调和之中。
早晚凉,中午暖,穿衣成了难事。母亲从前总念叨“春捂秋冻”,我嫌她啰唆。如今自己打理生活,才懂得这话的深意。不是真要冻着,而是教人随着天气变化,一点点调整。就像日子,不能一下子过得太满,也不能一味闲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
秋分这一天,太阳不偏不倚,直射在赤道上。天地都讲个平衡,人又何尝不是?工作太拼了,记得歇一歇;闲得太久了,不妨找点事做。说话做事,留三分余地;吃饭穿衣,图个舒适自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事,里面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他们管这叫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因时制宜的处世智慧和生活哲学。它要求人们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分寸,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以实现人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它不是庸俗的妥协之道,而是一种需要极高智慧和道德勇气才能践行的极致的平衡艺术。
如今日子过得快,人人都赶时间。可是看看天边的云,路边的树,它们不慌不忙地变化着。秋分了,叶子一半黄一半绿,在风里轻轻摇摆。它们好像也在说:急什么?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都会走。
泡一杯茶,看茶叶在杯中起起落落,最后都安安稳稳地沉在杯底。生活或许也是这样,颠簸一阵,最终总会找到平衡。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在忙碌中不忘小憩,在热闹中留住安静,在这长短不一的日子里,找到自己生活中的秋分时节。(朱延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