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出门,翻找外套的手停在半空——不知不觉间,气温已自己找到了平衡点。抬头望见窗台那盆薄荷,夏日里总歪着脖子躲太阳,如今却挺直了腰杆,叶片均匀地朝向四面八方。植物比人更早感知到昼夜平分的时刻正在临近。
记得盛夏时节,这盆薄荷可不是这般模样。那时它拼命向南窗倾斜,每片叶子都拧着劲追逐阳光,这是一种热烈的倾斜。而到了深秋,它又会萎靡地倒向室内,仿佛在躲避什么,那是一种萧瑟的倾斜。唯有在这春秋分之际,它才如此不偏不倚,从容舒展。
人何尝不是如此?整个夏天,我们都保持着一种“热烈倾斜”——工作倾注十二分精力,社交耗尽所有热情,像追逐阳光的植物般不知疲倦。而到了冬天,我们又容易陷入“萧瑟倾斜”——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唯独在这春秋时节,身体先于意识找到了平衡点。
前几天傍晚六点,我走在回家路上,意外发现天色仍亮。夕阳斜照在居民楼的玻璃窗上,反射出温暖却不刺眼的光。这个时刻既不是白昼的匆忙,也不是黑夜的沉寂,而是一种过渡的温柔。路上行人的脚步似乎也比平时从容些,不再有盛夏时赶着躲太阳的匆忙,也没有寒冬里急着回家的紧迫。
这种平衡感在生活中实在难得。我们总是在两极间摇摆:工作起来忘乎所以,休息时又彻底躺平;对人热情时毫无保留,冷漠时又不留余地;快节奏时如陀螺飞转,慢下来时又不知所措。就像那盆薄荷,要么拼命倾斜,要么无力倒下,难得有挺直舒展的时刻。
最近尝试调整作息,每晚留一小时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工作不社交,只是读几页书,或者对着窗外发呆。起初很不习惯,总觉得该做点“有用”的事,后来才发现,这一小时的“浪费”,反而让第二天的工作更有效率。这或许就是人为制造的“秋分时刻”——在付出与收获间找到的那个平衡点。
黄昏时分站在阳台上,看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天空呈现不同的明暗变化。这一刻,白昼与黑夜正在完成交接,光与暗势均力敌,谁也不压倒谁。忽然明白,生命的智慧不在于永远站在光明里,而在于懂得欣赏黄昏时分的光影交织。
秋分之后,黑夜将逐渐变长。但我知道,来年春天还会有一个平衡的时刻。就像生活总在倾斜与平衡间摆动,重要的是记住这种不偏不倚的感觉——在工作与休息之间,在给予与索取之间,在快节奏与慢下来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刻度。
那盆薄荷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它不会永远保持笔直,但至少在这个季节,它展示了生命最好的姿态:不过分追逐,也不刻意逃避,只是安然处在光阴平分的那一刻。(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