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宋浣竹
9月15日清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内,各类仪器发出的细微声响在静谧中格外清晰。重症医学科主任陆俊杰身着整洁的白大褂,正俯身检查一位夜间急症患者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运行数据。“患者目前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但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他叮嘱医护团队,任何变化都要及时沟通。这样的工作场景,对这位从医27年的重症医学专家而言,不过是无数次坚守岗位的日常缩影。从普内科到心脏科,再到重症医学科的领头人,作为市政协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陆俊杰始终以医者仁心和创新精神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回望陆俊杰的从医道路,充满挑战与突破。1998年,刚走出校园的陆俊杰进入市人民医院,成为一名普内科医生。5年后,他转入心脏科,深耕心血管疾病诊疗,积累了扎实的临床经验。2010年,为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市人民医院决定创建重症医学科,陆俊杰也随之从心脏科调至新科室。回忆起初创时期的艰难,陆俊杰至今印象深刻:“当时的重症医学科只有4个人,我大部分时间住在医院,为了抢救患者,后半夜时常要跑三四次抢救室。”从专攻单一器官的心血管疾病,到统筹全身的重症综合救治,为了完成这场专业领域的跨越,陆俊杰足足花了三四年时间。白天他紧跟前辈学习重症监护流程,晚上抱着专业书籍研究到深夜,一有机会便前往各地医院学习取经,这份韧劲让他最终实现专业蜕变,逐步成长为科室的技术骨干。
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2020年,陆俊杰接过重症医学科主任的重任,带领科室开启新的发展征程。他深谙重症医学的精髓在于团队协作,因此他将团队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每周,他都会组织科室成员集中开展业务学习,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年轻医生。遇到复杂病例,他会带领团队一起分析病情、制定方案,在实战中打磨团队协作能力,助力成员快速成长。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无论深夜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抢救通知,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既当指挥员又做战斗员。在他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团队规模逐渐壮大,成员之间的配合愈发默契,科室整体诊疗能力大幅跃升。其中,ECMO技术更是稳步精进,成功跻身县市级医院前列。2024年5月,科室还创下了单日同时为6位患者实施ECMO治疗的亮眼成绩。“一台ECMO至少需要5名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从管路连接的精准度到参数调整的细微度,再到治疗期间24小时的动态监测与维护,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就像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接力赛,每一位成员都是关键一棒。”陆俊杰说。
“技术是临床救治的核心,也是学科建设的引擎。”这句话陆俊杰时常挂在嘴边。为提升重症救治水平,他主动探索新技术。2023年上半年,陆俊杰联合来自苏州的研发团队,探索新型体外二氧化碳清除装置的临床应用。“过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常用‘血液净化串联ECCO2R’方法,患者得长期卧床,还得使用笨重的设备。”陆俊杰说,新技术不仅能让患者摆脱卧床的束缚,自由下床活动锻炼,而且二氧化碳清除效率更高,并发症也少,能显著减轻慢阻肺急性发作期的呼吸负担。市民老刘就是该技术的受益者。此前老刘长期受慢阻肺困扰,2023年6月因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病情加重,不得不长期卧床且依赖无创呼吸机,全身肌肉逐渐萎缩。2024年3月,老刘接受新型体外二氧化碳清除装置治疗后,次日便成功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能正常呼吸和进食。截至目前,这项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10例患者治疗,让慢阻肺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前沿、便捷的诊疗服务。
2014年,陆俊杰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医药卫生领域是农工党的主体界别,会聚了一批像陆俊杰这样的专业人才。加入农工党十多年来,陆俊杰始终恪守一名民主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积极加入党派组织的健康服务团,深入社区乡村,把专业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用细致诊疗解决百姓健康难题;主动投身“百医进百企”等行动,走进企业车间、建筑工地,为一线劳动者开展健康体检、职业病预防宣讲,切实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陆俊杰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精准把脉民生需求,提出一系列接地气、解民忧的提案: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紧缺”的现状,他建议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为了方便市民就医停车,他建议在市人民医院新院区西大门外新增临时停车场。他还致力于通过“医工结合”将重症监护的理念拓展至日常生活场景,积极与南京大学开展研发合作,围绕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筛查等慢病管理需求,开发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可穿戴温度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将健康守护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