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老小孩”,让遗忘“更慢一些”
日期:09-23
□见习记者 宋浣竹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9月22日,市人民医院举行2025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患教会”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互动问答、病例分享等形式,搭建患者、家属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帮助大家了解疾病知识、掌握照护技巧。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创新疗法的出现,群众对该疾病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究竟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又该如何科学防治?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刚说的话转头就忘,做饭时反复问“盐放了没”,出门后忘记了回家路……日前,67岁的市民李女士因持续半年出现类似的记忆衰退与行为异常,在家人劝说下前往市人民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统计数据显示,近一年来,该院确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30例,年龄多集中在60至75岁。“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公认的发病机制是Aβ-淀粉样蛋白在脑内异常沉积,并在累积过程中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损伤,进而引发大脑功能衰退。”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任占云介绍,很多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记忆力下降”,但并非如此,时间定向障碍、空间定向障碍、语言障碍、性情变化等,都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表现,如一些患者会分不清当下的月份、季节等,即使在家附近也会迷失方向,或者出现叫错东西名称、说话说到一半突然卡顿的情况。
“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是一个持续且持久的过程。”任占云表示,该疾病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等,这个阶段为“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如果患者能够在这一阶段及时被发现并确诊,通过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推迟痴呆的发病时间,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到了中期和晚期,患者身体的不适症状会越来越明显,甚至完全丧失所有记忆,并且语言、行动等能力也会完全丧失,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浑身抽搐等现象,此时治疗效果远不及早期干预。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阿尔茨海默病的确诊是一个多维度评估过程。”任占云说,首先需通过专业量表测评,区分患者是语言功能、记忆力、计算力还是空间定位能力出现问题;再结合头颅核磁共振、PET-CT等影像学检查,排查脑部结构与代谢异常;最后通过血液标志物检测、脑脊液检查等,检测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病理指标,综合判断后才能确诊。
据了解,对于阿尔茨海默病,传统的用药治疗方式可以改善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从而暂时缓解症状,但是“治标不治本”。今年2月,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启动AD靶向治疗项目,引入全球首款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的突破性靶向药物——仑卡奈单抗注射液,其如同“大脑清道夫”,能够清除脑内Aβ-淀粉样蛋白,从源头上阻止疾病进展。为进一步提高疗效,该药物引入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经过全面细致评估,并征得家属同意,为患者张永福(化名)开出我市首张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处方。目前,该院已为5位符合条件的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了仑卡奈单抗治疗。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情进展均得到延缓,认知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与此同时,认知训练也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游戏、团体活动等方式,改善患者的各项功能。
“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任占云说,平时要注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Omega-3的鱼类,注意补充维生素B群、维生素E、叶酸等营养素。注意控制体重,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尽量谨慎饮酒或不饮酒。经常参加社会性活动,尽量避免独居,减少因社交隔绝导致大脑功能退化风险。坚持锻炼,每周保持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进行适度力量训练,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积极用脑,多进行阅读、下棋、学习新技能等激发认知的活动,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