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 婧
资源组队:
近日,市科技馆相关统计数据出炉:今年暑期入馆人次突破11万,较往年同期增长120%;今年以来总入馆人次突破30万,超去年全年,创历史新高。
人气爆棚并非偶然。市科技馆通过展厅焕新、服务扩圈、资源组队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精准契合公众科普需求,让一场场科普盛宴走“新”更入心。近年来,该馆先后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科普教育基地”,更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评选中获先进集体称号,实现从“场馆”到“平台”的跨越式发展。
2025年是市科技馆开馆的第9年。科技日新月异,展陈设施如果一成不变,就会导致人气下滑。今年,市科技馆对部分主题展厅启动“微改造”,把抽象的物理、化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等,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学习过程。
走进四楼健康生活厅,曾经因教科书式的静态布展而门庭冷落,如今却通过运用新技术让这里焕发新生。门口两台新增的AR运动一体机前,总是欢声不断,成语组合、数学运算、足球大战、协调跨步……孩子们通过虚拟互动,“玩转”人体结构和健康常识,在嬉戏中收获知识。“我们不只是换展品,更是重构学习场景。”市科技馆展览教育部负责人说,就连公共区域也经过重新规划,成为科普微阵地。
市科技馆的“微改造”不止于此。一楼大厅入口处,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搭建起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开放式小舞台。这里不仅是游客入馆的第一站,更成为常态化举办科普秀、多人实验活动的互动空间。今年5月,市应急局联合市科技馆开展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临展,就在这个开放式小舞台上举行。临展以暴雨、台风、地震、火灾等灾害为主题,通过实物模型、互动屏幕、救援装备操作等形式,系统展示防灾知识与应急方案,更邀请专业救援队伍携搜救犬进馆演示,20多天展期吸引了超万人次观众参与。“通过调整空间布局,为举办这类活动搭建了舞台,而专业外援的加入,也为相关活动带来了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市科技馆相关工作人员说。
如果说展厅改造是硬件升级,那么活动创新就是市科技馆的软件焕新。该馆推出的“行走的科技馆”文明志愿服务项目,如今已成为青少年心中的口碑活动,它打破场馆空间限制,将科普服务送至社区、校园,延伸至科学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8月中旬,宜城街道徐坝社区活动中心来了20多名社区儿童。活动室舞台上,伴随着白色雾气袅袅升腾,仿佛进入一个梦幻仙境。市科技馆的辅导员一边操作干冰,一边展示其升华时产生的低温特性与云雾效果。孩子们不仅目睹“腾云驾雾”“泡泡浴池”等炫酷实验,还亲手体验“仙气制造”。这是今年暑期“行走的科技馆”文明志愿服务项目系列活动中“奇幻干冰秀”的一幕。从“结构的力量”“奇妙超能力”到“气球世界的魔幻奇遇”等,这个暑假,科技辅导员化身“科学魔法师”,走进宜城街道文峰、徐坝等20多个社区,将结构力学、声光电、气压原理等知识,转译为趣味互动实验。“我们不是把展品搬出去就完了,而是设计成完整的课程模块,每年动态更新,保持内容新鲜。”该项目的负责人说。
除了将科技活动送进社区、校园,市科技馆还将展览送出去。9月,“微展品巡回展”走进市红塔小学,设置声光体验、电磁探秘、力与机械等8大主题,展出30余件互动展品。学生们可亲手操作、零距离感受,每个展区还配有讲解与问答环节。此外,宜兴市科技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也成为“云端科技馆”,定期推出线上课程与直播,把科普服务送至指尖。“线上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无法到现场参与活动的人们也能获取科普知识,与线下活动、展览形成互补,进一步扩大了科普的覆盖面。”市科技馆相关工作人员说。
为了让科普资源进一步“活”起来,去年以来,市科技馆开展了“1+N科普场馆联合体”项目,打破科技馆单一场馆界限,联动农业产业园、科研单位、企业基地等“N”类社会资源,将生态、农业、工业等场景转化为“没有围墙的科学课堂”。
6月14日,市科技馆与徐舍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推出“蝶影蹁跹——探秘蝴蝶的奇幻世界”活动。活动中,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自然场景,为蝴蝶科普提供了“天然课堂”。市科技馆则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辅导员讲解、科学实验等环节,让蝴蝶的蜕变过程、翅膀防御机制等知识不再抽象。“产业园提供自然场域和实物资源,科技馆则提供课程设计与专业讲解,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科技馆相关负责人说。“孩子回家后还追着问蝴蝶的故事,比看书印象深刻多了。”一位家长感慨,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让青少年收获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探索自然的兴趣,为科普教育注入了鲜活生命力。
科普从“单打”变“团战”
展厅焕新:
知识从“躺平”变“会玩”
服务扩圈:
课堂从“馆内”跑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