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六(6)班 龚信泽
蝉鸣裹着暑气在耳边打转,妈妈牵着我站在南京博物院红墙下,指尖触到冰凉的墙砖时,她笑着说:“里面藏着比故事书还妙的趣事呢!”我迫不及待往里跑,满心都是要揭开惊喜的期待。
刚进特展馆,玻璃柜里的三角龙化石就“撞”进眼帘。五六米高的骨架比家里衣柜还壮,我仰着脖子数它的骨刺,手不自觉地贴在玻璃上——我的手掌还没它的脚趾骨大!忽然觉得化石的“眼睛”在盯着我,我吓了一大跳,妈妈安慰我:“它是在跟你打招呼呢!”我忍不住笑了:没想到远古的“大家伙”也有温柔的趣味。
转过拐角,民国馆的昏黄灯光一下子把我裹住,我“哇”地叫出声。小火车模型“呜——呜——”地哼着旧时光的调子,穿长褂的“店小二”举着“包子热乎嘞”的木牌,仿佛伸手就能接过冒着热气的包子。我跑到照相馆模型前,叉腰抿嘴学老照片里的人装严肃,妈妈举着手机喊“茄子”,我笑了,嘴角翘得能挂住小灯笼。蹲在裁缝铺前时,我发现布娃娃会“眨眼睛”,盯着看了半天,才发现是灯光在调皮地晃。原来课本里的民国,不是枯燥的文字,是能让人摸到温度的趣事,这比任何故事都生动。
最让我挪不开脚的是金兽馆里那只西汉金兽。纯金的身子蜷成一团,圆滚滚的像刚睡醒的胖猫咪,脑袋上的花纹又透着小老虎的机灵。我趴在玻璃上盯着它,突然指着它的爪子喊:“妈妈,它在招手!”说着就伸出手,隔着玻璃跟它“击掌”。周围的小朋友见状,也围过来一起“击掌”,清脆的笑声在馆里打转。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把智慧揉进了这只金兽里。”我摸着玻璃,忽然懂了:这趣味不只是金兽的可爱,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跨越时光的惊喜。
夕阳西下,我攥着妈妈的手离开,心里满是甜甜的回忆。原来“趣”从来不是热闹的打闹,是仰头看化石时的好奇,是学民国人拍照时的快乐,是跟金兽“击掌”时的温暖。
当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能对话的朋友,这样的趣味,才真正刻进了心里。是的,藏在时光里的故事,才是最动人的“趣”,才最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