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奇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我站在打开的衣柜前,一筹莫展。
穿什么呢?今天下午要参加《江南器物志》的阅读分享会,那是徐风老师的最新力作,地点就在蜀山古南街的“蠡河涛声”书香驿站。
我来回翻找,突然,衣柜角落里一条不显眼的黑色旗袍跑入我的视线。尘封的记忆一下子打开了:我曾经穿着这条旗袍去过古南街。打开手机,点开朋友圈,一年一年往前找。微信记录诚不欺我:2017年9月16日,畅游古南街,有照片为证。
那时的古南街尚养在深闺,临街的门面基本关闭,街上行人寥寥,更别说游客。我踩着裸色高跟鞋,身着黑色旗袍,手上拎一个银色小包,走在寂静的青石板路上,头顶是横七竖八蜘蛛网一样的各种电线。照片里的我,带着略显疲惫的笑意,当时女儿刚开始读高中,她的学业负重似乎也被我背在了身上。
穿旗袍的场合并不多,这件黑色旗袍没穿几次,就被我束之高阁了。今天,当我再次取出它,那簌簌的声响,仿佛昭示我和它长达八年未见的疏远和客套。
我高高地举起它看,那修身的剪裁,黑色蕾丝和棉质材料的拼接,依然摇曳着女性的柔美,婀娜多姿。江南的女子,怎少得了一件旗袍啊?
我摩挲着它,对着镜子比划,八年前的时光随之一点点回来,真正应了今天下午的分享主题——“器物灵光,人间回响”。《江南器物志》这部书里关于器物和人的故事在脑海里盘旋,围绕着器物,江南人的烟火生活被展露得一览无余。器物承载着生活,映照着生活,也传承着生活。我想,这一件旗袍,也是我生活里承载时光的器物。
对,就它了!穿上它去古南街参加《江南器物志》阅读分享会,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可是,八年后的今天,稍稍膨胀的我还能塞得进去吗?——双手举起衣服,从上往下套,头进去了,胳膊进去了;之后是腰腹部,果然开始卡顿;还好,侧面的拉链还有伸展的余地,腰臀左右扭两下,再用手拨拉拨拉,终于,旗袍就位;深呼吸,用力拉拉链;一身汗,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好不容易,勉强过关。
就这样,我穿着八年前的旗袍,再次踏上了古南街。
八年后,街还是那条街,路还是那条青石板路;可街又不是那条街,商铺林立,游人摩肩接踵,整条街冒着热腾腾的泡泡,再也不是那个安静的显得有点寂寥的江南女子了。
沿街转两个弯,就来到了“蠡河涛声”书香驿站 ,紧挨着的,是出现在《江南器物志》里的“得义楼”。
由“蠡河涛声”书香驿站与陶都文学院夜航船读书会联合承办的阅读分享会,在众多书迷的翘首以待中开始。当我用标准的宜兴普通话,分享我的读书心得时,屋外的阳光正浓,穿过天井,洒在窗玻璃上,泛着金光。我一阵恍惚,八年前那个穿黑色旗袍的女子,正款款向我走来,带着生活的疲惫,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一刻,属于我的时光被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