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宜兴日报

革命热土绽新枝 红绿融合奔共富

日期:09-13
字号:
版面:第02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1945年1月6日,粟裕率部到达长兴与新四军十六旅会师,会师地点—仰峰岕。

  聆听红色故事

  打造特色盆景

  晾晒麦芽制糖

  乡村风景如画

  □长兴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思雨

  坐标:

  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仰峰村

  曾经,这里是抗战热土,新四军在此浴血奋战,村民们舍生忘死守护英雄,用热血铸就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现在,这里成为红色地标,绿水青山与红色资源交相辉映,仰峰村以“红绿融合”之姿,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实现了从穷山岕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寻 痕

  烽火中的守诺与永生

  深山翠竹里的无名墓碑,泛黄借据上的端正字迹,历史厚重的沈家院墙——每一道痕迹都是永不磨灭的抗战记忆。

  1944年3月29日,新四军十六旅在广德杭村发起对日伪的突袭战(史称“杭村大捷”),时任新四军某部班长的王尔凤作为突击队员,在战斗中和战友们冲破日军火力封锁。面对敌人的机枪扫射,他顶着炮火冲锋在前,手部、腿部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最终歼灭日伪军7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成为浙西抗日战场上的经典战例。

  而在层峦叠嶂的浙北山区,长兴县煤山镇有着永不褪色的抗战印记。这里曾是抗战热土,1937年11月,长兴遭日军侵占,当地军民奋起抵抗,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斗争。1943年年底至1945年间,成为新四军在江南的重要战略据点。

  1943年12月9日,被日军侵扰6年的长兴人民,迎来了新四军。新四军十六旅在旅长王必成的率领下悄悄进驻煤山镇仰峰村,将沈家大院作为新四军旅部。

  《抗战在长兴》这本书籍中章小义所写的《一张借据的故事》提到,沈仁金老人曾说,粟裕司令员的警卫班就住在沈家大院。那时候经常吃不上米饭,粟裕司令员的伙夫,经常搞两个馒头给他和姐姐吃。警卫班的人都很好,农忙的时候,四五个警卫员还帮着一起割稻。

  “日对青山,夜睏门板;麸皮豆板,雪花咸菜。”——当地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年新四军将士的艰苦生活。时任煤山镇抗日民主政府镇长的许国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1944年秋季由于旱灾,煤山地区大部分农田歉收。一些新开垦的农田几乎颗粒无收。煤山镇抗日民主政府召开大会,动员群众生产自救,号召富户借粮献粮……”1945年,开明士绅宋祥星毅然借出八十斗大米,这在粮食奇缺的年代尤为珍贵。新四军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郑重立下“帮助生产,秋收后奉还”的承诺,并留有借据。然而时局突变,1945年9月,新四军奉命北撤,诺言未能如期兑现。直到1996年,长兴县党史研究室发现这张借据。时任煤山镇镇长当即表示:这笔欠账应当由本届政府归还。次年,年逾八旬的宋祥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心意。

  1945年1月6日,万千竹篾火把将仰峰村照得亮如白昼。粟裕将军率领西路部队踏雪而来,蜿蜒山道上宛如游动火龙。同年2月5日,煤山镇练兵场上全场人员肃立。粟裕在军乐声中检阅部队,宣告苏浙军区成立:“全体指战员要团结一致,竭尽一切力量,完成党中央给予新四军准备反攻、驱逐日寇、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伟大光荣任务!”雷霆般的誓言回荡在山谷。他取得了抗击日、伪“扫荡”和三次天目山反顽自卫战役连战连捷,1945年8月中旬,长兴境内失地全部收复。

  五通山缠岭的劲松在风中低吟,仿佛仍在传颂1945年深秋的壮烈。当抗日的呼喊声缭绕每个村庄,千千万万的长兴人执枪奔赴战场,筑起抗击日寇的血肉长城。当镇长真诚递上惊喜时,一笔50多年前的旧账就了却了。

  岁月可以冲淡岩石上的墨痕,却冲不散精神的烙印;时间可以模糊照片的影像,却抹不去信仰的刻痕。煤山的每一道历史印记都在诉说:当无名者被永远铭记,当诺言被世代守护,真正的英雄就获得了永生。

  新 生

  红根绿枝撑起振兴图景

  “每个星期的周末房间都能预订完,国庆假期的房间,客人已经在咨询了。”民宿业主金堤堤一边忙着收拾客房,一边向记者作着介绍,“我们村有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这些红色资源,每年从清明假期开始,游客便明显增多,一直持续至国庆后。”

  仰峰村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远山如黛,层峦叠翠。守着绿水青山和红色资源,革命老区人民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用“红绿融合”的生动实践,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谁能想到,40多年前的仰峰村,还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就有人种盆景,但分散经营、技术落后,一盆只能卖几十元,产品“出村不出镇”。“当时盆景种活后就销售出去,利润很低,年轻人宁可外出打工,也不愿守着盆栽苦熬,慢慢地,村里种盆景的就只剩下一两家。”仰峰村前党总支书记韩珉华回忆道。

  2014年,盆景爱好者柳乐德怀着乡愁归来,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在村口创办“粟将园”盆景专业合作社。深谙无技之痛的仰峰村,为了彻底改变“泥腿子老把式”的短板,从2018年下半年起,或“引进来”,或“走出去”,合作社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柳乐德引入智能喷雾灌溉系统,还邀请顶尖专家进村授课,将盆景技艺从粗放的“栽树种花”升格为融合美学与匠心的造型艺术。三十多名老农的命运由此改写——已过花甲之年的韩荣方放下锄头,拾起枝剪,从“种树工”蜕变为盆景“设计师”。“以前卖几十元的盆景,现在换个盆、修个型,能卖上千、上万元!”他粗糙的手轻抚黑松虬枝,笑容舒展,“一年稳稳当当30多万元收入,谁还想离乡打工?”

  盆景绿意重塑了村庄肌理,而深植血脉的红色基因,则为产业注入了灵魂。如今走进仰峰村,青石板路蜿蜒穿过白墙黛瓦,新四军旧址群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曾在城市漂泊的韩潇,2020年也敏锐嗅到商机,回村开设民宿“暖竹”。“推开窗就是司令部旧址,吃着笋干烧肉,住在青山怀抱,谁能拒绝这样的体验?”他笑道。开业仅一年,民宿营收就达60万元,国庆假期更是一房难求。

  “阿南的家”民宿主理人王雨斓的创业故事更显青春锐气。作为第一批返乡开民宿的90后,她将红色情怀融入经营:“我们煤山处处是岕,祖辈吃苦吃惯了,我们青年偏要‘自找苦吃’,把红色沃土的基因变成致富的底气!”在她的带动下,短短一年,“那露湾”“觅隐”等民宿相继开业,仰峰村彻底告别了“无游客留宿”的过往。

  红色资源与绿色产业交融共生,释放出澎湃动能。煤山镇旅游综合收入三年间从8000万元跃升至1.2亿元,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曾经的穷山岕,如今成了长兴“文化特色小镇”的核心。就像村里那盆百年松柏盆景,红色基因为根,深扎历史土壤;绿色创新为枝,在奋斗中成长。

  薪 传

  绿水青山描绘共富画卷

  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工人们正在对溯溪进行最后的生态治理。通过系统实施河道清淤、生态护岸建设和水源涵养工程,这条曾经普通的山涧,如今已成为村里最亮丽的生态廊道。“沿着这条廊道,我们要建自然探险区、趣味野奢区、生态观光区三大特色功能区。” 依托独特的“山—田—溪—村”自然格局,仰峰村着手打造一条“涧滩共富带”,说起规划,村党总支书记李燕眼里满是期待,“到时候能为游客提供智慧导览等一站式服务,还能让每位到访者都深度体验这里的生态之美。”

  更让人期待的是,江南红村2.0版项目预计本月试营业。走进西侧的游客服务中心,6家涵盖长兴土特产、红色文创、咖啡茶饮的商铺正在进行内部装潢,为“开门迎客”做着最后冲刺。这座建筑面积达4580平方米的军旅活动中心,未来将承担红色剧目演出、大型党建团建活动以及沉浸式体验红色故事等多重功能。“项目能给我们当地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年游客量可能突破50万人次,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项目负责人钱义明说。

  革命热土育新绿,红根扎处见共富。在仰峰村,每一道红色印记都在诉说传承,每一片绿色枝叶都在书写希望。这片曾被鲜血浇灌的土地,正以最蓬勃的生机,告诉所有人:铭记历史,就是最好的出发;奋斗当下,就能绣出最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