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我是风筝你是线》】
【书摘】六七月份的风,夹杂着热浪扑面袭人,让人有窒息感。八九月份的风,白天还是有些灼人,夜晚已变得温柔些。秋天的风,会带给人干燥和寒意,也透着丰收的气息。冬日里的西北风一天比一天凛冽,吹得电线与树枝呜呜作响。晚饭后人们早早地钻进被窝,整个村子弥漫着北风。出行的人们大多戴着棉帽子,手插在袄袖筒里,缩着头弓着腰赶路。
阅读巍然的散文集《我是风筝你是线》,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返乡之旅,那些被都市生活逐渐稀释的乡土记忆,在作者质朴深情的笔触中重新变得鲜活饱满,宛如沉淀进时光褶皱中的袅袅炊烟。作者在“风筝与线”的隐喻中,将漂泊与根系、个体与乡土的关系凝练为一种充满张力的美学表达,以平实的语言构建起了一座“乡愁博物馆”。
故乡是每个人心头深藏的一根线,你飞得再远,它总能牵动你的心弦,总会在你蓦然回首间呛得你泪流满面。作者以苏北小村袁庄为地理坐标,用五辑篇章——节气、农活儿、亲人、邻人、艺人——编织出了一幅血肉丰盈的乡土全景图。书名取自书中描写母亲的同名篇章,“我是一只由母亲放飞的风筝;我系着母亲一生的痴意搏击人生,怎么也飞不出母亲至爱的牵引”,这浸润着诗意的隐喻恰如一道光,照亮了整部作品的精神内核:在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的今天,那些深植于血脉的亲情伦理、劳动智慧和生命韧性,恰似牵引风筝的线,给予高飞者不坠的力量与归航的坐标。
浮现在袅袅炊烟中的一鞋一履、一餐一饭,都是涌动在“乡愁博物馆”里的生存韧性与大地哲学。巍然笔下的乡村拒绝刻板想象,既不涂抹浪漫化油彩,也不渲染苦难式悲情,而是以“叙事的伦理限度”恪守本真。翻开节气一辑,春风“由硬而软,轻抚人面,挠痒痒似的,酥酥麻麻”,夏雨来临前“乌云越压越低,低沉的雷声由远及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在农活儿一辑中,劳动号子“激情饱满、高亢有力,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切红芋的农户在月光下累得腰酸背痛,玉米地里的汗水“拌着花粉流入眼睛,火辣辣地疼”……毫无矫饰的记录,既坦陈了农耕生活的艰辛,更升华出“劳神费力的体力活背后是丰收的盛景,是收获的喜悦,更是生活的希望”的朴素道理。
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性的温暖终需在血缘与责任的土壤里生长,始终以皱纹满面沉淀在袅袅炊烟中。那位无名无姓、缠着小脚的祖母,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里“用劳动将白天和黑夜缝合在一起”,她以冬衣为襁褓温暖孙儿,即便被尿湿衣衫也“一脸安详”,衣服“纯靠体温暖干”——这般“低到尘埃里的幸福画面”,诠释了牺牲与慈爱的至高形态。
袅袅炊烟起,纤纤风筝线。看似破碎的个体经验,经由时光与情感的糨糊粘连,终成抵御岁月剥蚀的精神铠甲,在故乡的炊烟中浮浮沉沉。《我是风筝你是线》用袁庄的“小历史”映照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谱,作者以故乡为线,系住了我们共同的文化风筝,让异乡飘荡的灵魂在对故乡的回望中重获定力与从容。
(西杨庄)